Monthly Archive November 9, 2021

负氧离子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负氧离子有什么功效和作用?负氧离子是一种自然因子,随着保健意识的提升,“负氧离子”一词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各种打着负氧离子旗号的产品也频频出现,对于负氧离子的功效及作许多消费者对其并没有一定概念,今天给大家解答一下。

负氧离子是由空气中的氧分子结合了自由电子而形成的。自然界中的放电现象、光电效应、喷泉、瀑布等都能使周围空气电离,形成负氧离子。负氧离子在医学界享有“空气维生素”、“长寿素”等美誉。经过大量医学研究发现和中科院林金明教授的论证,空气负氧离子按其迁移率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离子,只有小离子或小离子团,具有良好生物活性,易进入人体,发挥其治疗疾病的作用。所以,小粒径负氧离子的治疗功效尤为突出。

在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专家组编著的《空气负离子在医疗保健及环保中的应用(上)》一书中对负氧离子的功效及作用机理作了阐述,主要分为七个方面:

1、负氧离子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有效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动脉的血流量,调整心率血管反应,从而对调节血压,缓解心绞痛等有良好效果。适用症状: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等。

2、负氧离子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能有效提升气管上皮纤毛的运动,增加呼吸酶的活性,改善肺功能,增加肺活量和肺的换气功能。适用症状: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慢性鼻炎、咽炎等。

3、负氧离子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通过增加细胞内供氧,调节大脑皮层,使兴奋与抑制之间平衡,消除疲劳,改善睡眠,提高工作效率。适用症状: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偏头痛等。

4、负氧离子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可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适用症状: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过敏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5、对造血系统的影响:可刺激造血功能,使红细胞、血小板增加,活化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加球蛋白及ph值。适用症状: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

6、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负氧离子能增加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解毒能力,避免过敏性反应及“花粉症”的发生,提高人体免疫力。适用症状:免疫力低下。

7、对皮肤的影响:在负氧离子作用后皮肤血管短暂收缩,继而扩张,可改善微循环和组织营养,加快上皮再生,而有抑菌作用,可促进创面愈合。适用症状:烧伤、创伤、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

科学家揭开癌症免疫疗法的前沿奥秘

如果免疫功能某一方面过强则易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肿瘤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的平衡。

“癌症有救吗?”“攻克癌症的终极兵刃是什么?”记者4日获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和威廉·凯琳;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董晨在此间揭开癌症免疫疗法的前沿奥秘、介绍了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领域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

董晨表示:“癌症综合防治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需要全方位的策略来征服癌症,除了手术,现在也有放疗、化疗,最新加入这个行列的是免疫治疗。我们人类开始用免疫的方法来跟癌症进行博弈了。”

作为此次“科学嘉年华”的支持方,百时美施贵宝介绍, 其开展了超过30项免疫肿瘤临床研究。该企业率先向世界推出免疫肿瘤治疗药物和双免疫肿瘤治疗方案,造福患者。

董晨表示,癌症综合防治的时代已经到来。

2019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得主迈克尔·谢帕德说,现在没有肺癌的特效药,但是有些好的方式和方法能够减缓肺癌的重症率。吸烟是可以“杀死”人体癌症抑制基因的,这些癌症抑制基因如果被“杀死”,癌细胞就会自己生长。

樊嘉表示,如果肿瘤这一边的势力强了,免疫的力量弱了,那么就容易发生肿瘤;如果免疫功能某一方面过强则易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肿瘤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的平衡。樊嘉强调,我们人体它一定要保持一个平衡,平衡才不生病。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哪一天免疫力跟不上,我们最终就会输掉这场与癌症之间的战斗。

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携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共同举办的“科学嘉年华”推出“生命健康论坛:免疫与癌症的博弈”“农业科技论坛:科技塑造农业未来”等活动。“科学嘉年华”是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官方活动。四位来自不同年龄段的老中青农业科技达人代表,用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玩转新科技,颠覆传统生产方式、创新农业应用场景的有趣故事。

“暴饮暴食”也能健康长寿?关键在于吃几顿!

无论是单纯限制热量摄入还是搭配间接性禁食,都是让人痛苦的减肥方法。虽然无数研究表示控制饮食可以减轻体重,促进机体健康和长寿,但抵御美食的诱惑仍极其困难。近期,在一项发表于《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的文章中,科学家通过2项实验证实间接性禁食可能才是促进健康和长寿的关键。

对很多人来说,“减肥”“长胖”“再减肥”可能是避不开的循环。从改变食谱到控制食量,再到少吃一餐,甚至一口都不吃,我们的减肥方法多种多样。不过这些减重方法的核心都是一样的:热量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加间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这里指的是,在一天内只在某个时间点吃东西)。

减肥的核心原则

2013年,美国杜克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定义了热量限制饮食:在不减少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的情况下,将每天的平均卡路里摄入量降低10%~40%。相比之下,间歇性禁食并不限制一天的食物总量,而是需要遵守一个固定的饮食-禁食的周期循环。这种饮食方式有点类似于早期的狩猎-采集者。

如今,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充分的证据,证实这两种控制饮食的方式都会给人体带来益处。大量研究显示,人、啮齿动物和一些其他的模式生物通过采取热量限制和间歇性禁食这两种方式控制饮食后,均可减轻体重并抑制机体的炎症性反应,甚至能延长寿命。

但是,大部分实验并不会明显区分热量限制和间歇性禁食。一些实验获得的结果会让人十分困惑,无法辨别对小鼠或者人的健康有益的到底是热量限制,还是禁食。另一个更深的疑问是,单纯地禁食但不限制热量,对健康有益吗?近期,在一项发表于《自然·代谢》的研究中,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证实间歇性禁食能带来和热量限制一样的有益健康的效果。

不仅减肥,还能抗衰老?

实验对象仍然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小鼠。研究人员将小鼠分成4个小组,其中对照组的小鼠维持正常的饮食不变,进食次数不限。另外3组(A、B和C组)采用了不同的热量限制和间断禁食的策略:A组小鼠的食物总量和对照组相同,但食物中的30%是无法被消化的纤维素,相当于将热量摄入减少了30%,饮食次数不限;B组小鼠的食物总量减少了30%,一天进食3次。C组小鼠的食物总量同样减少了30%,但它们需要在一餐吃完(每天早上),其他时间不再进食。

研究人员发现,在A、B和C组中,由于减少了30%的热量摄入,小鼠均出现了体重和体脂降低的情况——这并不令人意外。但随后他们发现,不同的饮食方式对小鼠健康的其他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热量限制能增强小鼠的血糖调节能力,但如果同时进行热量限制和禁食,带来的效果更好:A组和B组小鼠的血糖调节能力只是轻微增强,但C组小鼠增加显著。一个更令人惊讶的发现是,与全天都能进食(对照组和A组)的小鼠相比,C组小鼠体内的代谢产物(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各种核苷酸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意味着它们体内的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甚至影响了它们的基因。

在既有热量限制又禁食的C组小鼠的肝脏中,一种氨基酸——甲硫氨酸的水平明显升高。这种氨基酸可以改变组蛋白和DNA的结合状态,通过改变表观遗传的方式,影响大量和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的表达。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借机观察了这些小鼠衰老的过程。当其他小鼠的毛发开始脱落、褪色时,C组小鼠却依旧拥有一身健康的毛发,且更不容易受到由衰老带来的生理机能衰退和疾病的困扰。与此同时,C组小鼠的长期记忆能力比其他小鼠衰退得更慢,寿命延长了20%,而如果只限制热量摄入,小鼠的寿命只延长了9%。也就是说,采取间歇性禁食或才是C组小鼠能健康衰老的关键。

只需要间歇性禁食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还证实只采取间歇性禁食,就能带来上述C组小鼠同时采取热量限制和间歇性禁食的效果。他们设计了一个D组,和C组一样,D组的小鼠每天有固定的3小时可以随意进食,不过它们摄入的食物总量没有限制,其余时间依然禁止进食。

结果非常出乎意料,D组小鼠能获得和C组小鼠同样的健康效益,包括体重、体脂降低,对胰岛素更敏感(即血糖调节能力增强),脂肪的代谢率提高,以及整体的代谢率降低。在这两组中,小鼠的基因表达都发生了变化,且具有接近90%的相似度。这说明只通过间接性禁食,就能很大程度上复刻同时采取热量限制和间歇性禁食带来的健康收益,且远强于只采取热量限制带来的效果。

不过研究人员也提示,这些结果可能并不能在人体内完全重现。比如,在采取间歇性禁食时,进食时间在晚上还是早上对小鼠的影响并不大,但这种差别对人的影响却很大:只吃晚上一餐,不仅不会降低人的体重,还会增加人患一些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但只吃早上一餐,却完全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些研究还发现,人每天只吃一餐虽然能控制脂肪堆积,但对稳定血压和血糖水平可能会有负面影响。对于人来说,如何妥善安排吃东西的方式和时间,并了解它们对人类代谢、健康和寿命的影响,仍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如果无法做到限制热量摄入和间歇性饮食,这里有一些小小的健康建议:

多喝水,理智点餐,少吃超加工食品。

冥想对人类的大脑有何好处,最后一点不说你可能想不到!

冥想,作为一种解压训练,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大众所熟知,也有很多人参与到这项训练当中。冥想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比如赶走爱走神的毛病,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让人遇事不再过于焦虑等。然而,这一切都是怎么做到的?承载着心理功能的大脑,会因为冥想而发生变化吗?

人体最年轻的部位

事实上,人脑可能是人体最“年轻”的部位。如果说其他身体部位只有一个青春期阶段, 那么对于人脑来说,终生都是青春期。这是因为人脑终生具有可塑性,即可以改变自身以适应新环境和新任务,与冥想相关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心理学家发现,冥想可以改变人脑的结构及其所承载的功能。

2009 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找来了44 名有丰富冥想经验的人,他们平均有24 年的冥想经历,每天冥想10~90 分钟。研究者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观察冥想者的大脑灰质,从而分析其脑部结构特点。他们发现, 相较于普通人,常进行冥想的人在右眶额皮质、右丘脑和左下颞叶部位的灰质更多。也就是说,冥想者的脑部结构与普通人有明显的区别。

大脑灰质主要是由神经元胞体构成,它在活体的脑中是粉红色的,只因泡在防腐剂溶液中时变成灰色而得名。实验证明,冥想者灰质部的脑细胞更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精神更加专注、情绪更加稳定。这些脑部位的结构改变,给他们提供了发挥更多潜能的机会。比如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眶额皮质对人的“ 执行力”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大脑如何做到“聚精会神”

2011 年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把目光放在了脑电波上,他们用脑磁图设备来观察人的脑电波变化。α波是脑电波中最常见的一种,当一个人集中注意力在警惕一个可能出现的事物上时,用来感知这个事物的脑细胞就会产生低频的α波,同时那些与这个事物无关的脑皮层的α波的频率就会升高。产生低频的α波表明这部分脑区被激活了,而α波的频率升高表明该脑区处于抑制状态。

比如,当你在电视机前等待某个节目出现时,这种状态下你的大脑就类似我们上述所说的情形,有一些区域处于警惕的状态,α波频率较低,而另一些区域的α波频率升高。那些处理跟该节目无关的事情的脑区,就没有你用来期待这个节目的脑区那么活跃,以至于可能有人敲门也没有听到。这就是所谓大脑帮我们排除干扰,聚精会神的原因。

一项由美国麻省综合医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研究中,研究者招募了一批之前没有接触过冥想课程的志愿者,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人将接受8周的冥想训练,另外一组人则在这8 周里像以往一样生活,不接触冥想训练。8 周之后,研究者用脑磁图机器观察了他们在完成一个注意力任务时的脑电波变化

结果发现,那些接受冥想训练的人的脑电波调节更加迅速,也就是从一般的精神状态转变到聚精会神状态,其脑电波变化明显更快。这说明,他们调节自己脑功能的能力增强了。这也解释了冥想为什么可以改掉我们爱走神的毛病。冥想训练促进情绪稳定

2012 年,心理学家用另外一种观察方法——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来研究冥想对人脑的影响。研究者同样招募了志愿者进行8 周的冥想训练。在这8周训练的前3 个星期和后3 个星期,他们观察了志愿者的脑部血氧变化情况,以此来确定冥想训练对冥想者的脑功能的影响。结果不出所料,通过冥想训练后,在面对不同情绪的表情图片时,志愿者们的右杏仁核不像之前反应那么强烈了(杏仁核是人脑中涉及情绪管理的脑结构)。这个结果支持了冥想促进情绪稳定的假设。

冥想越多的人,脑回指数越大

同样在2012 年,心理学家还研究了冥想者的另外一个脑结构指标——脑回。以往在脑结构方面,科学家都集中于研究冥想者在灰质大小和皮层厚度上的不同。但是还有另外一个脑结构特征,是之前没有将其和冥想联系起来的,这个特征就是人类大脑表层的那些褶皱。相信大家对大脑的印象是如此的:表面布满了沟壑,仿佛被风和水侵蚀的黄土高坡。

实际研究表明,大脑的表面积越大,人就越聪明,而脑的褶皱越多,它的表面积就越大。就好像两张地毯,一张平铺,一张堆叠着,虽然两者在平面上占的面积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堆叠着的那一张如果展开来,必然是比平铺那张面积要大。因此,脑表面的褶皱也是脑科学家们关心的一个有趣的部位。科学家齐勒斯在1988 年提出了一种测量我们大脑褶皱程度的方法,并把它称为“脑回指数”。

冥想VS科学检测

有人做过这种实验,一个冥想中的人他大脑的变化程度,一般经常冥想的人右眶额皮质、右丘脑和左下颞叶部位的灰质更多,冥想者普通人的大脑结构有明显的区别,大家如果觉得自己总是感觉焦虑,可以试着去,人人都可以学习下怎么进入冥想

更多文章:

凌晨3-4点醒后一直睡不着,是怎么回事?你可能得了这5种病

一个灵魂的拷问:你有多久没一觉睡到天亮了?有研究显示,中国的失眠发生率高达38%,10个人中有4个失眠患者。

好睡眠可遇而不可求!有些人有早醒的习惯,每天清晨三四点钟早早醒来,醒来后不再想睡,且精力充沛,对健康不会有影响;但如果醒来后想睡又睡不着,且白天无精打采、精疲力竭,则是一种病态。

经常半夜醒,可能是这5个原因在“作祟”!

大病来临前,身体往往会报警。然而,一些夜间出现的症状容易被忽视。

1、抑郁症

一项研究表明,约50%的抑郁症首发症状为失眠,早醒现象尤其值得重视。

抑郁症的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和“早醒”,如果跟正常起床时间相比,提前醒了1~2个小时,醒来后再难入睡,且这种情况持续二周以上。特别是早醒后,自己的心情郁闷,白天也没有什么精神。这时,就要高度警惕,建议上精神心理科就诊,看是否有抑郁症。

2、气血不足

半夜3点到5点是器官正常的排毒时间,如果你常在这时间醒来,有可能是肺部气血不足、流通不顺畅,身体会开启自愈模式,提醒你醒来,使得肺部器官不至于因气血不足虚劳受到损害。

3、心肌缺血

在睡眠的前半段其实主要是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以及身体疲惫和习惯使然的共同结果,睡眠的后半段才是身体真正的休眠。

当心脏供血不足时,会影响到大脑的供血,这时候大脑容易处于一个比较兴奋的状态,来刺激心脏的正常供血。

4、褪黑素分泌减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一种与睡眠有关的激素“褪黑素‘逐渐减少,从而使得睡眠时间缩短,相应的出现早醒,老年人易出现这种情况。

5、更年期失眠症

以前不失眠,但步入40岁以后,常常容易半夜醒来,很可能是患了更年期失眠症,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产生抑郁、焦虑症。

半夜醒来时,切忌做这4件事,太伤害身体!

1、切忌刷手机

有的人睡不着,索性拿起手机刷微信、微博等,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人也彻底精神了。建议,睡觉时最好把手机放远点,或干脆关机。

2、切忌喝凉水

秋冬季节容易干燥,睡觉时喉咙会变得很干,再加上夜间出汗,起夜时不仅有尿意,喉咙也会感到很渴,这时候建议喝温水,因为凉水会让人一下子就醒来。

3、切忌开灯

如果光线一下子变得很亮,精神和身体状态都会马上“开启”。起夜时,应该将照明控制在最小程度,不仅使人容易再次入睡,还不会干扰正在睡觉的人。

4、切忌看时间

半夜醒来后,反复确认时间会让人变得更加焦虑,再次入睡和剩余睡眠时间的双重压力会让人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只要闹钟没响,就不要看时间,有助于顺利入睡。

4个方法助你迅速入睡,一觉到天亮!

1、不做与睡觉无关的事

有意识培养上床就困的习惯,尽量避免在床上看书、玩手机、看电视、吃东西等不良习惯,让身体尽量放松。

2、改善睡眠环境

将室温保持在20-24℃,能更快进入深度睡眠。另外,睡前可以泡个热水澡,缓解一天的疲劳,而且热水淋过皮肤后还会让人产生倦意。

3、保持适量运动

有一项研究让60至84岁的老人一周锻炼3天,连续十周。结果表明,坚持运动能有效改善老人们的睡眠质量,甚至生活质量。

4、每天睡前2个小动作

如果入睡困难,可以每天做一组安抚情绪、让身心宁静、促进睡眠的小动作。

动作1:靠墙倒卧

仰卧在垫面/床上,双腿臀部靠墙,双脚打开与髋同宽,双手放在身体的两侧,保持2-3分钟。

动作2:仰卧

仰卧在垫面上,膝盖下方垫毛毯或者瑜伽砖,双手放在身体的两侧,冥想5-10分钟。

4种助眠食物,每天吃一点改善睡眠

牛奶

牛奶中含有两种催眠物质:一种是色氨酸,能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分泌出使人昏昏欲睡的神经递质;另一种是对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肽类,让人感到全身舒适,有利于解除疲劳并入睡。对于由体虚而导致神经衰弱的人,牛奶的安眠作用更为明显。

小米

睡眠不好的人,晚餐可以吃小米粥,因为小米中色氨酸含量为谷类之首。

葵花籽

晚餐后嗑一些葵花子,还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利于消食化滞,帮助睡眠。

大枣

近年来,从枣的提出物中分离出的黄酮-双-葡萄糖甙,更证明了“枣”具有催眠,镇静和降压的作用。

更多文章:

Science:揭示一种必不可少的记忆形成机制—嵌套序列

重复对神经元本身是最好的记忆方法。这是神经生物学家称之为序列重新激活(sequence reactivation)的原理:在睡眠期间,海马体中的与一种任务相关的神经元以精确的顺序快速激活,这会巩固对这种任务的记忆。序列重新激活是长期记忆和海马体与大脑其他部分之间进行交换的基础。这些序列重新激活仅在休息时出现,这是因为它们在初始的神经元活动之后出现,这提示着它们“记住”它们应该开启的顺序。但是通过哪种机制呢?

图片来自Michaël Zugaro。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法国科学研究中心/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法兰西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大鼠位置细胞(place cell)中的活动序列(activity sequence),解答了这个问题。这些位置细胞是海马体中的神经元,在大鼠移动的环境中通过跟踪大鼠的位置而开启,即处于激活状态。当大鼠移动时,它们缓慢地开启,随后在睡眠期间的序列重新激活过程中,它们非常快速地开启。但是,神经生物学家们知道另一种称为θ序列(theta sequence)的序列,当大鼠移动时,与慢速序列(slow sequence)相平行的θ序列快速地重复激活相同的位置细胞。因此,这些θ序列被称为嵌套序列(nested sequence)。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11月9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Nested sequences of hippocampal assemblies during behavior support subsequent sleep replay”。

慢速序列和嵌套序列中的哪一个是序列重新激活出现所必需的,因而会在睡眠期间导致记忆巩固呢?这些研究人员通过使用一种巧妙的系统,发现了是什么能够在不影响慢速序列的情况下解除嵌套序列。这些大鼠通过电动火车和带跑步机的汽车进行运输。当这种跑步机停止时,这些嵌套序列消失了;当这种跑步机再次开始启动时,它们又再现了。

这些研究人员随后观察到,在火车上的几个带有跑步机的电路停止运行之后,这些大鼠海马体中的位置细胞在睡眠期间并没有像清醒时那样以相同的顺序重新激活。相反,一个带有跑步机的火车电路启动之后,这些序列重新激活确实存在着。因此,在运动期间,这些嵌套的θ序列对睡眠期间的记忆巩固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研究人员正在继续开展他们的研究,如今正在研究嵌套序列中的非空间信息(如对象或纹理)的整合,以及它们在睡眠期间的重新激活。

参考资料:Céline Drieu, Ralitsa Todorova, Michaël Zugaro. Nested sequences of hippocampal assemblies during behavior support subsequent sleep replay. Science, 09 Nov 2018, 362(6415): 675-679, doi:10.1126/science.aat2952.

更多文章:

新的证据表明,我们的大脑中竟存在细菌?

存在于人类肠道的微生物被认为与许多事情相关,影响我们的健康、基因甚至我们的情绪。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对人类微生物群的规模和影响力做出新的发现,但是最新的证据尤其令人震惊:这个蓬勃发展的细菌王国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可能与存在于你头脑中的单独的“人脑微生物”有关。这些发现只是现阶段的初步发现,最近在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的研究人员举行的神经科学2018年年会上的海报会上作了介绍。

前面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这些类型的科学报告通常用于分享来自新的或正在进行的研究的结果,而这些研究可能尚未被其他科学家同行评审——这里就是这种情况。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迄今为止我们还在学习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大脑功能和行为,而新的建议——即人类大脑有自己的微生物群落——可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如果可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这是本周的热门话题,”来自洛杉矶加州大学的神经科学家Ronald McGregor告诉我们,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这就像一个全新的分子工厂(大脑中),有自己的需要。……这是令人兴奋的事。”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由神经解剖学家罗莎琳达·罗伯茨领导的小组检查了34名死者的大脑样本——其中大约一半患有精神分裂症,另一半在他们死前被认为是健康的。

研究人员在他们的摘要中解释说:“我们做了一系列的鉴定和定量分析。”所有病例都含有不同数量的细菌。细菌是杆状的,含有荚膜、核仁、核糖体和液泡。

研究人员说,细菌的密度根据在大脑区域发现的地方而有所不同,黑质、海马和前额皮质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在被称为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中也发现了这些细胞,这些细胞正日益被发现在神经元如何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至于细菌是如何到达那里的,研究人员不知道,但是罗伯茨推测它们可能是通过血管运输的,在轴突和血脑屏障中找到家园。

无论如何,研究小组随后进行的实验发现,这种细菌现象并不局限于人脑:用小鼠进行的研究还发现了健康小鼠脑内微生物群的证据,但是没有发现在隔离器中饲养的无菌小鼠中没有微生物群的证据。

如果未来的研究能够帮助解释这种脑微生物的存在以及它如何影响脑细胞,那么它可能是与肠道微生物的发现相同的范式转变。这将是神经科学的一个重大进步,有助于巩固这一研究领域的其他相关发现。

巴尔的摩马里兰大学的精神病学家Teodor Postolache告诉我们:“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我对其他事物可以生活在大脑中并不感到惊讶,当然,如果是这样的话,它是革命性的。”

上周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神经科学学会2018年会上,这些发现被公布在了海报上。

更多文章:

科学家:新发现有助解释“人类意识”这一科学最大谜团

解释人类意识是科学和哲学中最难的问题之一。最近的神经科学发现表明,解决方案可以实现 – 但掌握它将意味着重新思考一些熟悉的想法。

卡迪夫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意识可能是由大脑产生“能量反馈”循环的方式引起的,就像视频反馈循环一样。

有人将笨重的摄像机的信号插入电视机,并将镜头对准屏幕,形成一个颗粒状的螺旋形隧道。

然后相机稍微倾斜,隧道开始变成脉动的有机万花筒。

视频反馈是复杂动态行为的典型例子。它源于系统中循环的能量与硬件的电子组件相互作用的方式。

但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科学意识理论仍然难以捉摸。

首先,科学家们对于究竟是什么信息几乎没有一致意见。

其次,当科学家提到信息时,他们实际上经常谈论在物理系统中组织能量活动的方式。

第三,脑成像技术如fMRI,PET和EEG不能检测大脑中的信息,而是能量分布和消耗的变化。

大脑不是软弱的数字计算机 – 神经元中没有信息。大脑是精致的有机器械,它将来自世界和身体的能量转化为有用的工作,使我们能够生存。

大脑处理能量,而不是信息。

认识到大脑主要是能量处理器是了解它们如何支持意识的第一步。接下来是重新思考能源本身。

超人类主义认为,在科学家和技术的帮助下,人体可以超越现在的形式。

许多人都在推动思维上传的实践,包括Google的工程总监Ray Kurzweil,他相信我们将能够在2045年之前将整个大脑上传到计算机。

另一位着名的未来主义者Michio Kaku博士认为,虚拟现实可以用来保护亲人的个性和记忆,即使他们死后也能活着。

与此同时,神经科学家Miguel Nicolelis最近表示,这些技术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说,大脑不可计算,没有工程可以重现它。

“你可以拥有世界上所有的计算机芯片而且你不会创造一种意识。”

尽管只占其质量的2%,但人类的大脑消耗了身体总能量预算的20%左右。大脑运行起来很昂贵。大多数成本是由神经元在不同寻常的复杂神经通路的同步性和多样性模式中激发爆发的能量差异引起的。

研究人员将意识水平归因于每个大脑中正在进行的信息处理量。

但是在这项研究中实际测量的是神经能量流的组织(脑电图测量电能的差异)。因此,大脑中能量流的复杂性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意识水平。

麻醉研究的证据也是相关的,没有人确切地知道麻醉剂是如何消灭意识的。

但最近的理论认为,包括异丙酚在内的化合物会干扰大脑在某些大脑区域维持复杂反馈环的能力。没有这些反馈循环,不同大脑区域之间的功能整合就会崩溃,并且随之而来的是意识觉醒的连贯性。

大脑的主要功能是管理我们赖以生存和生存的复杂能量流。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而不是在脑中寻找一些未被发现的属性或“魔法酱”来解释我们的心理生活。

更多文章:

钟南山院士:你至少应该活100岁!

左一为钟南山院士,资料图片

日前,著名呼吸病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一次慢性疾病患者的情绪管理的公开科普讲座上表示, 根据生长期、性成熟期、细胞分裂指数三个不同方法推算,人的自然寿命都至少应该在100岁以上!

人的寿命都应该在100岁以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人平均寿命为76.1岁(男性74.6岁、女性77.6岁),排名全球53。

“以前觉得五六十岁的人已经很老,现在在我看来,五六十岁的人,有经验、有能力、协调能力好,是很好的阶段。现在,我们‘80后’都还没觉得老。”刚过完82周岁生日的钟南山开玩笑道,自己现在才“28岁”。

不过,假如没有疾病、意外,人的寿命应该是多少?钟南山说,根据生长期、性成熟期、细胞分裂指数三个不同方法推算,人的自然寿命都至少应该在100岁以上!

什么病最影响了人的寿命?

钟南山表示,以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以中国为例,目前18岁以上居民:

· 高血压患病率为25.2%,人数约为2.7亿;

· 恶性肿瘤死亡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的10.58%上升到22%;

· 糖尿病发病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1%上升到目前的10%;

· 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十年间增长67%……

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5%——虽然姓“慢”,却是第一大杀手!

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然而,仅仅身体健康还算不上健康。“我非常相信一句话: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钟南山举例:“有时候病人等了两小时见到我,我还没开药,他就觉得好多了,正是因为他心里感受到有人关心、关爱他。”

有大量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和情绪、心理密不可分。

1. 高血压

研究发现,焦虑症会使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攻击型人群更易发生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2. 糖尿病

情绪也可能是形成糖尿病的一大元凶。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会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释放。

3. 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跟情绪密切相关。每当人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大脑分泌的一些物质就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引起胃肠不适。

4. 肥胖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坏情绪也会造成肥胖。当我们感觉到压力、焦虑或沮丧的时候,就本能地想吃东西,尤其是高热量食品,从而导致体重增加、身材走形。

5. 中风

研究发现,抑郁会使卒中(中风)复发风险增高近50%,死亡风险增加3倍。

6. 心梗

情绪的剧烈波动是急性心梗的一大诱因。情绪剧烈波动会使交感神经高度兴奋,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

7. 癌症

目前已有很多科学研究证实了恶性心理状态、情绪刺激与癌症发生有关。不良情绪会让抗癌细胞失去保护职能,让人体的免疫功能失去效用,还会使人体内分泌失调,诱发多种癌症。

怎样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1. 一个人要有追求

“一个人有追求,极为重要。不要每天睁开眼睛无所事事,只要有一个追求的目标,一切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那么周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就不以为意了。我几十年来,一直以此为信条。”钟南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

“我1960年大学毕业,1971年都30多岁了才做住院医生。1972年,组织让我进入‘慢支炎小组’。”之后一步一个脚印:1974年呼吸科成立,1991年呼吸疾病研究所成立,1993年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1994年成为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到现在我‘80后’了,还有没有愿望呢?还有:希望2020年建起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021年大坦沙的亚洲呼吸中心能建设起来。”

2. 疾病最怕一个字:笑

“癌症、高血压、糖尿病,最怕一个字——笑。”唐朝名医孙思邈所说的“长乐寿自高”有其道理,心情愉快产生“快乐激素”脑内肽,具有抗炎、止痛、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3. 每天工作结束做做深呼吸

忙完一天的工作,可以用三两分钟进行深呼吸,以便让自己卸下一天的疲劳感,使身心进入到安宁的状态。这种深呼吸减压法,不仅调节心态,而且能够调节心律,对降低血压也有帮助。

所以开开心心过日子

才能健健康康100岁!

更多文章:

帕金森患者迎来曙光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14日报道,乔治敦大学医药中心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USP13的微粒,这种微粒与路易体的累积和消亡紧密相关。而这种叫做路易体的有毒物质,正是引发帕金森综合征的元凶。

路易体是一种有毒团块,它能严重损害神经细胞并引发运动功能障碍。人体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并标记这种团块,致使其在体内积累并产生毒性,从而引发帕金森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

就在近日,乔治敦医药中心的研究人员们发现,通过抑制USP13这一微粒,可以有效清除大脑内的路易体并确保其不会再生。他们在对比帕金森患者遗体和非患病遗体的脑部组织时发现,帕金森患者体内的USP13蛋白的含量远高于常人。实验过程中,当小白鼠脑内的USP13蛋白被破坏清除,其脑内的路易体也随之清除,神经细胞不再受损,运动功能也逐步恢复。

这一治疗方法的核心原理其实很简单——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自动识别有害蛋白并将其清除,而路易体因其不被识别的特性在大脑内存活并累积。USP13蛋白却是可以被标记的,所以只要标记并清除USP13, 大脑就能清除路易体,阻止路易体对神经组织的破坏。

主持这一研究项目的刘教授(Xiaoguang Liu)还指出:像奥茨海默症这类由蛋白团块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都和帕金森有着相似的病理过程,而新发现的USP13粒子将成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重点目标。

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发病后大脑会缓慢衰竭,不自主震颤,最终丧失行动能力。在全世界,每50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在英国,确诊患有帕金森的人数就高达1.72万人。如果这一新的治疗方法对路易体的清除有实质性效果,那么帕金森患者们将重获希望,恢复健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