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哈佛医学博士:优秀的孩子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我们对一个优秀的孩子定义是什么样的?

学习好、聪明、主动自觉

遇到困难不退缩、善良帮助弱小、待人有礼、懂事体贴

……

很多人会觉得优秀的孩子是天生的,他们就是会比别人家的孩子要更省心。

哈佛医学博士Daniel J Siege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孩子优秀与否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大脑是开放式的还是防御式的

哈佛医学博士:优秀的孩子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我们大脑中有一种特别的神经回路“social engagement system”(社会参与系统),它靠大脑的前额皮质把其他脑区连接起来运作激活,使得我们的大脑处于接纳、开放的状态。

好奇心、复原力、同情心、洞察力、开放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甚至道德感等这些高级思维都依赖于它。

因此,我们想要培养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第一步就要先帮助孩子培养开放式的大脑——The YES Brain。

开放式大脑

The YES Brain

开放式大脑和防御式大脑带给人最直接的差别在于,面对相同的处境时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

哈佛医学博士:优秀的孩子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因此,想要让我们的孩子更优秀,我们就需要帮助他们培养“开放式大脑”。

平衡力、复原力、洞察力、共情力,这四项特质相互配合,是形成开放式的大脑缺一不可的条件。

平衡力

The Balanced Yes Brain

“管理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让孩子不容易失去理智。”

我们常说“小孩子脾气”,就是当发生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时,他们会直接大吵大闹,不讲道理。

大量的育儿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阶段当中,大脑的整合性差,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身体。

哈佛医学博士:优秀的孩子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因此想要孩子安静下来,先安抚情绪,比说教更管用。

在某个年龄阶段,这种强烈且冲动的反应是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的。

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得会学会自己安抚自己,即便在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能做到理智地表达。

就像坐船渡河一样,即便波涛汹涌依然能够平稳度过,这种能力叫做:平衡力。

  • 保持科学的睡眠

当孩子睡眠不足时,他们更容易冲动,缺乏耐心,情绪反复无常,自我调节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会减弱。

所以,想要看到孩子行为最快得到改变,就给予他们充足、科学的睡眠,尽量少牺牲孩子的睡眠时间。

哈佛医学博士:优秀的孩子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美国儿科学会(AAP)认可的各年龄段睡眠建议

  • 大脑全面发展,需要多样的日常活动

身体需要摄入多种不同的营养才能健康成长,大脑也一样。想要孩子健全发展,我们也需要提供给他们大脑多样的“营养元素”。

丹尼尔在书中总结了7种最适合大脑发展的日常心智活动:

哈佛医学博士:优秀的孩子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睡眠、运动、专注、内省(与自己交流)、放松、联结(与他人交流)、玩耍

多样的心智活动才能为大脑神经元提供放电和形成联结的机会,学会把时间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最终孩子的大脑功能和人际关系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复原力

The Resilient Yes Brain

“当生活中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和挑战时,重新振作的能力。”

培养能力,而不是消除行为,是对复原力最好的解释。

谁都会有不顺意,失败,沮丧的时候,就像Alexander and the Terrible, Horrible, No Good, Very Bad Day虽然都是小事,但在同一天里经历就足以变成让人难以忍受的“逆境”。

哈佛医学博士:优秀的孩子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我们培养孩子的复原力,就是想要他们知道自己是具备从失败中振作起来,面对逆境的能力。

这样他们在这个充满压力、快节奏、高期望和意外的世界,也能充分体验到真实而持久的成功。

  • 良好的亲子关系

预测孩子的复原力、社交、学业和情绪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孩子是否和父母、祖父母或其他照顾者中至少一人具有安全的依恋关系。

我们不要求给予孩子的照顾是完美的,但至少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这4个S:

Safe(安全)、Seen(被关注)、Soothed(被安慰)、Secure(可靠)

这些都可以日常互动当中完成,和孩子一起吃饭;带他们去公园;和他们一起看搞笑的视频;甚至吵架然后和解。

这些经历都能加深你和孩子的感情,让他们从中找到安全感,获取在逆境中前进的勇气。

  • 培养第七感

第七感像我们体内的一个小监视器,能敏锐地感知我们和他人的情绪,使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

读情绪绘本,让孩子了解情绪变化时身体的具体反应。

学会深呼吸,和孩子一起构建一个可以放松的幻想场景,然后在一次一次不断地练习中,做到运作自如。

洞察力

The Insightful Yes Brain

“审视和了解自己的能力,并运用自己的理解做出明智决定,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洞察力是幸福人生的标配,它能让你察觉到自己是否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

因为负面情绪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容易因为难过、失望、嫉妒、愤怒或被侮辱,做出有害的、讨厌的或无意识的行为和决定。

洞察力一旦培养起来,他们就会知道自己不是无助的,自己可以选择做出怎么样的反应,成为怎么样的人。

  • 不要做困难的受害者

也就是我们说的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使我们能洞察应该如何兴致勃勃、坚韧不拔、充满干劲地应对挑战,能使孩子在面对挑战时能坚持不懈。

哈佛医学博士:优秀的孩子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固定型思维会使我们认为困境暴露了我们的弱点,会认为后天努力无法改变自己的先天能力,甚至,我们会以为自己应该一直成功,生活就该一帆风顺。

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动性,认识到自己不是困境的受害者,孩子会拥有更强的能力。

  • 跳出来,做个观众

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和孩子在大热天出行,大汗淋漓走在街上,自己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孩子哭着闹着要吃冰淇淋。

当下的我们可能会很生气,想吼他们。但如果我们跳出来,把我们和孩子当成自己路上见到的一家人,我们可能会觉得:

这么大热天,父母会生气很正常,孩子想吃冰淇淋也是正常的。(理解)

前面一个路口就有便利店了,到那里买个冰淇淋坐下歇一歇再走好了。(找到解决办法)

无论对孩子还是成年人,洞察的关键都是:在情绪激动要爆发的时候,按下暂停键,转换角度,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共情力

The Empathic Yes Brain

“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关心他人,并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改善状况。”

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喜欢和他来往。

不只是人际关系好,或者朋友很多,而是身边的人都喜欢和他来往。

哈佛大学有一项持续了76年的研究了724名男子的一生,最终发现,只有好的社会关系,才是幸福、开心人生的关键。

哈佛医学博士:优秀的孩子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我们也看过很多那种电影,主角意气风发时身边朋友往来的人很多,但是当他落魄之时身边一个人都没有。故事的转折往往都发生在主角改变了过往的生活方式,重新体验一遍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联结以后。

很好地诠释了,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和共情能力是如何让我们拥有富有意义和联结的生活。

  • 从好奇、接纳和友善的角度看问题

当一个同学发脾气后从操场上跑走,你第一反应会问“他在发什么神经”还是“他反应这么强烈的原因是什么?”

哈佛医学博士:优秀的孩子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重新定义情境的特点是提出角度完全不同的问题,这种做法很简单,让他们换个角度看问题。

这些我们都能在日常活动中完成,不断给孩子提供为他人考虑的机会,多从好奇、接纳和友善的心态提出问题,结果会完全不一样。

丰富语言池

其实很多人都是具有共情能力的,但大多数人都缺少“共情语言”,也就是与人共情的办法:

  • 教孩子提供建议,不如教孩子倾听和陪伴;
  • 从“我”说起,“你没把蜡笔放回去,让我很生气。”比“你总是弄丢蜡笔”更有效;
  • 道歉的话可以说得长一点“我以为这会很好玩,但你发现你的蜡笔不见了一定很慌张,我不应该这样做的,对不起。”

简而言之,教授共情不能只提供建议或发现他人好的一面。还要教他们如何倾听、陪伴和分享情感。

结 语

如何帮助孩子获得这种内在的真正成功?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火花,这是独特的性格和各种经历的结合。

我们希望让这个火花越烧越旺,帮助孩子变得快乐、健康,努力成为他们能够成为的最好的自己。

防御式大脑的反应会遏制好奇心,扑灭孩子内心的火苗。

与之相反,开放式大脑为灵活、坚忍和力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独特的火花能被点燃,能越烧越旺。

更多文章:

admin
Uncategorized

干预6年,心理学硕士妈妈写下感悟:孩子这些需求,家长要重视

在读心理学教育硕士,育有8岁自闭娃子夏,曾在高中任教,为了子夏上学调任到小学担任科学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

大米和小米往期文章从校服到婚纱,再到有了一个自闭症娃……;开学在即!陪自闭娃顺利融合一年的老师妈妈送经验来了——曾讲述过他们一家的故事。

作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每年新学期开学,很多班主任都会来咨询我,咨询的内容几乎全是班级里一些孩子的“异常”行为,比如完全不听指令,频繁攻击性行为,不断干扰他人等等。

接到这样的案例,特别是一些没有被贴过任何标签的孩子,我首先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全面分析。

估计很多谱系家长一看到行为分析立刻眼中放光,会激动地喊出我知道ABA啊!今天,我从大家所熟知的ABA开始,结合这些年学习心理学的一些心得,聊一聊我对干预的一些反思。

干预6年,心理学硕士妈妈写下感悟:孩子这些需求,家长要重视

干预方法的选择:

单一的方法不足以解决一个孩子的所有问题

无论是桌面教学还是行为干预,ABA应该是自闭症儿童干预方法中经过官方认证的C位老大,估计没有哪位谱系家长不知道ABA。

我在郭教授(北京六院郭延庆大夫)的《应用行为分析和儿童行为管理》一书中找到了这样的概念界定:

“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Analysis)属于心理学范畴中的一门应用科学,它借助于行为科学发展、总结并得到验证的基本原理(比如强化、消退等),在生产、生活、医疗、教育等领域对群体或个体有意义的焦点行为进行因果分析,并以特定的干预技术或模式去改变这些目标行为(增加或者减少)。”

干预6年,心理学硕士妈妈写下感悟:孩子这些需求,家长要重视

✎划重点:

ABA和自闭症的关系,就好像西地那非(伟哥)和男性性功能障碍,西地那非本是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物,却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对男性性功能障碍有特效。

ABA同样如此,作为行为分析和矫治的有效方法它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医疗、教育等领域,但却因为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行为干预中的卓著成就名声大噪。

ABA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隶属于行为主义疗法。行为主义的鼻祖华生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宣扬他的理论成果:“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其中随机一个,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都可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者乞丐、窃贼。”

华生的这“牛”吹得有点大,这种否认天赋和差异的环境决定论也受到了很多诟病。虽然行为主义经过巴浦洛夫和斯金纳等人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心理咨询领域的重要流派,但咨询心理学也曾这样评价行为主义疗法:

行为治疗仅限于那些与行为方式有关的问题,容易就事论事,难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我们的ABA正是基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延伸和应用,所以我想ABA固然很好,但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后来在一次心理咨询技能培训中,老师讲到咨询的主要流派时说到:“当国内还在为哪个学派理论更有用争论不休时,那些心理学发达的国家早已放下门派之争,融百家之所长进行综合干预了”

这句话对我的震撼很大,在特殊需要孩子的干预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综合使用多种科学有效的方法,但凡质量口碑都不错的干预机构,只要看看课表,就能感受到。

干预6年,心理学硕士妈妈写下感悟:孩子这些需求,家长要重视

家长的干预:

你真正了解自己的自闭症孩子吗

不管用什么方法干预,我们都得从了解这个孩子开始。除了评估他/她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我觉得理解他/她的内心更重要。

理解是接纳的前提。

孩子一特殊,我们恨不得全世界都对他温柔以待,渴望孩子被接纳,被包容。但就算我们家长自己,面对孩子问题也常常发出“实在难以接受”的感叹。

接纳之难,难在我们真的把孩子只当做孩子,真正从孩子的参照系统出发,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

无论是普通孩子父母还是特殊需要孩子父母,心中永远有一个期待的孩子的标准,这个期待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而且孩子进步了,标准也会随之提高。

我们谱系家长更加焦虑惶恐,一方面担心因为干预不及时,选不对干预方法或机构耽误了孩子终身,另一方面喜欢让自己的孩子跟圈内孩子对比,跟普通孩子对比,甚至通过这样的比较来确定孩子干预的目标,却忽视了一件最重要的事:真正关注孩子的需要。

这种忽视,让我们时常感觉孩子的问题行为就像打地鼠一样,此消彼长,没完没了。

怎么去了解孩子?不妨尝试这三步:

第一步

他/她首先是一个孩子

我们的干预要参照普通孩子的发展规律,连同龄普通孩子都没有获得的技能,比如读写运算,我们如果去死磕,不仅自讨苦吃,还会挫伤孩子。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在苦读专业干预书籍的同时,仔细读读儿童发展心理学

子夏确诊后,我买了本《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读完之后大有裨益。

✔ 首先,我释然了为什么我的娃会自闭,自然法则是随机的,就像一棵树上总有些果子特别大,有些特别小,落在我头上代表我被“随机”了而已。

✔ 其次,我可以对照各阶段发展标准去看我选择的干预课题是否符合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可以对比出孩子和客观标准的差距。

✔ 最后,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自闭症干预的专业知识,大大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另外,我觉得边玉芳教授《读懂孩子》系列丛书,大J的《打造儿童超级大脑》也非常值得一读。

干预6年,心理学硕士妈妈写下感悟:孩子这些需求,家长要重视
干预6年,心理学硕士妈妈写下感悟:孩子这些需求,家长要重视
干预6年,心理学硕士妈妈写下感悟:孩子这些需求,家长要重视

第二步

他/她还是个特殊需要孩子

读懂普通孩子尚且难,要理解一个有社交障碍的自闭娃更是难于上青天。

以我家子夏为例,他的很多行为如果不从他的特殊性出发,实在无法理解

比如,他固定去上的美术兴趣班,如果调整了上课时间,他就会无法接受,焦虑、纠结甚至爆发情绪。我们软硬兼施都无济于事,以至于每次调时间后的第一次课,他都不去,因为他需要时间去缓冲。

再比如吃饭,他只接受固定的几种食物,除此以外,其他食物就跟毒药一样,进嘴就吐,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既然是特殊需要孩子,自然也要用特殊的方法应对。

前几天,过来帮忙照顾两个孩子的爷爷因为有急事要回老家,子夏听了立刻情绪崩溃,大哭不止,我们都以为他是接受不了爷爷刚过来又回去。

但当我坐下来慢慢跟他沟通才明白,症结不是在爷爷回家了,而是因为爷爷说好晚上陪他睡觉,现在走了,晚上没人陪他了。

于是我们跟他承诺爷爷回家后爸爸陪他睡觉,问题立刻解决。

所以,有时候行为分析真管用,你不分析,还真不能理解他需求点在哪,他自己又表达不清楚。

第三步

了解他/她的需求点

社交障碍的孩子和普通人一样也有很多需求。我经常对着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思考:

特殊会影响到孩子的需求吗?

自闭娃会有中高层次的需求吗?

这些需求怎么表现出来?

又该怎样去满足呢?

干预6年,心理学硕士妈妈写下感悟:孩子这些需求,家长要重视

首先基本需求(生存和安全需求)肯定是有的。

对照子夏的情况,我觉得中高阶段的需求他也有,他需要爸爸妈妈的爱,他渴望被表扬认可,受到批评或被否认时情绪失控更明显,他也有是非道德认知等等。

但我发现他的社交障碍严重影响了他各层次需求的满足。

比如他对食物更挑剔,他对环境更敏感,初级阶段的需求满足比普通人更困难。往上走,他缺失朋友支持系统,其他更高级阶段的需求更是难以企及。

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接纳、包容,但我们真的很难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感受他们面临的困境。这些让我每每我控制不住想爆发情绪时,或者没控制住自己发过飙后,都要反思自己,也会抱抱孩子跟他道歉。

干预6年,心理学硕士妈妈写下感悟:孩子这些需求,家长要重视

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孩子的成长需要生理、安全、群体生活、被尊重、自我实现五大“营养”。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家长们都需要尝试从这五个方面给足孩子营养,孩子才能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地成长。

对于特殊需要孩子而言,家长更需要尊重他们生理上的特殊需求,为他们提供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和稳定温和的情绪环境,多创设一些增加成就感的体验活动,打造属于他的社交支持系统……

有本经典的儿童绘本叫《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猫活了一百万次,只有最后一次,它的生命才被真正唤醒,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努力活成自己。

我们也不必懊恼命运,更不要责怪孩子,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想“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他能力水平情况如何?他拥有什么?”真正读懂他们,为他们储备丰富的心理营养。

更多文章:

admin
Uncategorized

阿兹海默日:神经学专家教你6招保持大脑活力

随着医学发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但步入老年如何保持大脑活力也成了一大问题。

据统计,中国预计到2050年,老年痴呆症患者将超过4000万!

阿兹海默日:神经学专家教你6招保持大脑活力

好在这些问题并非无法预防的。

综合神经学、医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专家的研究所得,以下6个简单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提高认知水平,保持清晰的头脑。

多动脑

正如肌肉要靠运动来维持,大脑也需要多做“运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讲师 Tara Swart 指出,我们需要对平时用得少的大脑区域进行针对性训练,例如学一门新语言、一种新乐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Shelley H. Carson 也指出,同时做几件事,或者故意让自己分心,也可以让大脑运动。

在这一点上,作家 James Altucher 的动脑方式或许值得借鉴。他会随身带一个小本子,在日常生活的间隙,例如喝咖啡时,阅读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每读十几分钟,他就在小本子上记下10个想法,从而锻炼大脑。

多健身

神经学家 Etienne van der Walt 指出,肢体运动是维持大脑健康的最佳方式之一,某些特定的运动还对大脑发育有益。

一方面,做运动能让氧气加快进入大脑,从而加速脑细胞成长,并形成新的神经通路。若能保持运动,大脑就会变得更高效、可塑性更强,认知表现也会更好。

另一方面,运动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研究人员于201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定期做运动的儿童更能约束自己的注意力,不受其他信息干扰。

保持笔直坐姿

坐姿会对大脑产生“暗示”,当你以一种无力、踡伏的姿势坐着时,大脑可能会回想起郁闷的记忆。而研究发现,保持笔直坐姿能提升情绪,并提高人们的自信心。

三藩市州立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心理生理学教授 Erik Peper 建议,每小时都应检查自己的姿势是否正确,若要使用一些小型设备(比如手机),最好把它们拿到面前,而不是俯下身去看。

白天多收集成就感

成就感能为大脑带来激励。史丹福大学研究人员 B.J. Fogg 指出,相比于成功的大小,成功的频率更为重要。因此不用等到取得大成功时再祝贺自己,而要每天为取得的一些小成功而自我庆祝。

此外,若能在一天中越早的时间感到成功,就越能获得动力,帮助完成接下来的任务。因此在上午制定高产的工作计划是不错的选择。

晚上不要靠近手机睡觉

Swart 还指出,人们每晚需要6至8小时睡眠,否则一种名为 beta-amyloid 的神经毒素将在大脑内积累。这种毒素在认知障碍症及其他神经疾病患者的大脑中均有发现。

虽然目前关于智能手机如何影响大脑的研究还不充分,但已有研究发现,智能手机释放的蓝光与睡眠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因此 Swart 建议,睡觉时让手机等智能设备远离头部,以保障睡眠质量。

注意饮食

2015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年会上,一场题为“食物与大脑”的讨论会向人们介绍了许多有益于大脑健康的食物,包括富含鱼类、坚果、谷物、蔬果等的“地中海式饮食”。

对于食用方法,有与会的精神专科医生指出,烹饪食物会增加人体可获取的营养素,并减少谷类、土豆等食物中的毒素,但有些食物尤其是绿色蔬菜,烹饪过程会分解部分营养素,因此生食可能更健康。

更多文章:

admin
Uncategorized

“熬夜变傻”被证实:人类睡觉时会被”洗脑”,真的别熬夜了

曾几何时,“昨晚睡得好吗”成为清晨的第一缕问候。

你有多久没睡个好觉了?

在2020年《中国睡眠报告》中发现:

人们的睡眠时间平均为6.92小时,普遍在午夜入睡。

与8年前首次发布睡眠报告相比,国人入睡时间晚了1小时以上。

睡得晚、睡得短、睡得浅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睡眠状态。

“熬夜变傻”被证实:人类睡觉时会被”洗脑”,真的别熬夜了

报告显示:

每周熬夜3次以上的人群比上一年增长了10%。

晚睡的年轻人中,一方面是“不愿睡”的主动熬夜者,另一方面是因各种原因“被动晚睡”者。

手机越来越好玩,在人们生活中介入程度越来越深。

”临睡前刷一刷“成为了许多人的深夜习惯。

新经济催生出的直播媒体、滴滴司机、互联网加班大军,则成为了“被动熬夜”的主力军。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睡眠障碍也越多,这一点在全球哪里都一样。

作为“后浪”的年轻人,睡眠问题无疑最大。

以90后、00后为代表,晚睡、睡眠较差、失眠等问题层出不穷。

“舒服不如躺着”,这种舒服逐渐成为了罕见,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失眠”的困扰。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发布的《2018睡眠指数》报告显示:

中国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过了3亿中国人出现睡眠障碍。

焦虑、抑郁、工作压力大、慢性疾病的存在,也让年轻人的身体亮起红灯,甚至提前衰老。

长期晚睡不仅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损害大脑的诱因之一。

睡眠科学家Matthew Walker曾提出:

睡眠缺乏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相似。

而睡眠充足与否是导致一个人未来会不会患阿尔茨海默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熬夜变傻”被证实:人类睡觉时会被”洗脑”,真的别熬夜了

美国Science杂志上,有一篇研究表示:

在睡觉的时候,大脑中的脑脊液会对大脑进行间断性的清洗。

“熬夜变傻”被证实:人类睡觉时会被”洗脑”,真的别熬夜了

红色是血液,蓝色是脑脊液。

脑脊液进入之后会清除毒素,比如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β淀粉样蛋白。

而这样的清洗,只有在入睡后才能做到。

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有它的工作任务,而大脑是其中工作最辛勤、最活跃的器官。

同时,也是最特殊的。

每个器官都有排出废物的淋巴系统,唯独大脑没有。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在《现代生物学》杂志上刊登研究报告表示:

睡眠有助于保护“程序性记忆”,这类记忆告诉人们怎样按程序去从事某项工作。

人在睡眠时,大脑仍然在忙碌地工作着。

它在强化对自己白天做过事情的记忆,那些经历会在脑中飞快地重放。

所以,好好睡觉不仅可以清除脑部垃圾,也可以预防变傻。

2

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说:

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

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伤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在《作息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中发现:

相比于早睡早起的人,晚睡或起床困难的人,“早死”的风险更高。

“熬夜变傻”被证实:人类睡觉时会被”洗脑”,真的别熬夜了

我们的人体每天都在运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仅是对生活作息的划分,也是对人体一个具象的时间概念。

如果一味地只是消耗,早晚会有被掏空的一天。

一个健康的生活作息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

TED演讲《一定要睡个好觉,有一个重要原因》中曾讲述睡眠对于身体和大脑的意义:

在大脑紧张工作时,细胞空隙间积累的废物就会一直堆积,只有在睡眠时间,这些废物才能被清除。

就像是做家务,我们会把收拾房间放在没有工作任务的周末。

如果一个月不打扫,家里就会不适合居住。

“熬夜变傻”被证实:人类睡觉时会被”洗脑”,真的别熬夜了

若长时间不清理大脑的废物,后果会严重得多。

不仅是头脑不清醒,各种精神疾病都可能找上门来。

“熬夜变傻”被证实:人类睡觉时会被”洗脑”,真的别熬夜了

央视主持人朱迅,曾在日本留学。

为了赚够上大学需要的学费,每天除了正常上学外,还要抽时间去打工,每天的工作时间需要十几个小时。

高强度的工作,每天得不到休息,最终导致朱迅两次患上血管瘤。

回国进入央视工作后,再次高强度的工作,使朱迅大量熬夜,在2007年患上了甲状腺癌。

不得不住院治疗。

“熬夜变傻”被证实:人类睡觉时会被”洗脑”,真的别熬夜了

李开复在52岁生日来临前查出自己得了第四期淋巴癌,这时候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年轻的时候很不注重睡眠,大学里每次要考试的时候就会灌咖啡,有时候一个晚上可以喝十杯咖啡不睡觉。

以前我认为睡眠不必定量,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人的感觉是很精细的,几个小时确实不是最重要的,你应该问问自己的身体。

现在累不累,人还很疲劳吗?

起床眼睛看东西清不清楚,是不是要咖啡才能提神?

睡眠真的太重要,包括年轻人,和那些自认为“睡五个小时就够”的人。

现在,我十点上床就寝,最迟不会超过十一点,晚上睡觉前坚决不碰微信。

经常睡到自然醒,大约五点半到六点半起床,中午再舒服地睡上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午觉。

这样就可以维持一整天精神饱满、头脑清醒。

我非常希望在这里告诉大家要爱惜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有一天,像我这样几乎后悔,几乎来不及,才知道学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生命运动的本质是电生命的本质。

如果人体没有电了,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

一般从20多岁起,就应该不断地给身体充电,以补充电能量的不足,这对增进健康、抵抗疾病、延缓衰老是十分重要的。

3

除了主动熬夜者和被动熬夜者外,还有一种叫拖延熬夜者。

顾名思义,因为自身拖延,导致工作时长被拉长。

其实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

拍一张工作的照片,在凌晨配上一句话:

“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我们为什么不拼命?”

再或者上班的时候不工作,将工作在下班后完成,营造出一种“我在努力加班”的氛围。

就好比,有些公司996安排是出于赶产品、交方案、解决bug等问题。

而有些公司996安排为的是“面子工程”。

这类熬夜加班本质上毫无意义,只是做给上面的人看。

所以,“拖延熬夜者”又可以被称为“假装努力者”。

仔细想想,你有什么工作真的需要通过熬夜或通宵来完成的吗?

只有在熬夜时完成的工作,才配称为努力,才会得到收获,才是你认知上最大的误判。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坚持晨跑,从不熬夜。

他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说过:

早晨起床后,沏好咖啡,工作四五个小时,一天写四千字。

完成了任务,他便果断放下纸笔,愉快地去做其他事情。

如果每天规定的量没写完,不管发生多大的事,稿子也是第一位。

这种工作模式,就跟工厂车间差不多,每天定时定量生产东西。

绝不多做,也绝不少做。

村上春树认为,当你做一项长期工作,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

这个意思是说,当你养成一种有规律性的工作或生活后,逐渐形成的是一种自律。

这种自律不会对你产生压迫感、不舒服,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

作家余华也说过,从不熬夜工作,他给自己立下规矩:离开书桌就不想小说里写什么。

包括那些优秀的商界大佬,比如潘石屹,他和夫人张欣经常晒出跑步记录,从不熬夜,坚持跑步。

因为健康投资才是可持续、又有收益的价值投资。

“熬夜变傻”被证实:人类睡觉时会被”洗脑”,真的别熬夜了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者选取两组志愿者,一组由435名青年人组成,另一组由297名中老年人组成。

两组人分别填写了一份关于他们情绪状态、身体健康程度与一天中最偏爱的时间段等问题的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发现:

无论什么年龄,习惯早起的人不但能够在一天的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更好的状态,身体更健康,也更容易在生活中感到幸福。

与此同时,悉尼大学的一项心理研究得出了与此类似的结论:

习惯早起的人通常更和善,更少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情。

南怀瑾说:

能控制早晨的人,才能控制人生。

为什么说重要的决策不能在深夜做,夜晚人们会思维不清晰,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而清晨不同,它是一天之中最宝贵的时光,也是值得沉思的恰当时机。

心理学家Amantha Imber博士建议尽可能在上午11点之前做出主要决定:

如果必须在晚些时候做出决定,建议在不做任何选择的情况下休息一下,因为如果不给大脑适当的休息,“决策疲劳”是很难修复的。

如果你知道你要在下午4点做一个重要的决定,那么在那之前安排一些休息时间。

忙碌的职场状态,让很多人必备了一项技能,“多线操作”。

它营造出一种非常忙碌的工作状态,让你感觉到充实甚至有价值。

实际上,这是一种“穷忙”。

时间久了,只会让人深感疲惫,不知不觉中懈怠了自己的健康。

4

有人把生命画成电量表:

00后的人生也不过剩余21170天;90后剩余17520天;80后13870天;70后10220天;60后6570天;50后仅仅剩余2920天……

那么,你的生命余额还有多少天呢?

“熬夜变傻”被证实:人类睡觉时会被”洗脑”,真的别熬夜了

中国每年猝死人口达55万,而熬夜猝死仅需要简单的5个步骤。

“熬夜变傻”被证实:人类睡觉时会被”洗脑”,真的别熬夜了

你又走到哪一步了呢?

熬夜完成的工作,你会发现效率并没有那么高,也不够优质。

而早起完成一项工作,或思考一件事情,效率会更高、思维更清晰,往往能令人心悦神怡。

如果你习惯晚睡,那为什么不尝试早起呢?

在早晨,你会更容易完成那些需要个人自律才能做到的事情。

有句话说:

早起与晚睡的人生,是两种人生。

我想这句话定义的不是成功,而是你有多自律、多强大的意志力,来换取更加自由的人生。

还有什么比健康更自由的人生呢?

如果你无法改变晚睡的习惯,不妨尝试早起的人生。

更多文章:

admin
Uncategorized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困扰科学家几十年的谜团,终于有了答案

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为什么每天都要花费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睡觉?长期睡眠不足,为什么会导致人类和其他动物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什么婴儿的睡眠时间要比成年人长?为什么年纪越大睡眠越少?

这些困扰科学家几十年的谜团,如今,终于有了答案。

近日,一个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领导的科学家团队,报告了睡眠对我们健康至关重要的原因,以及大脑在睡眠中是如何进行损伤修复的。

研究人员发现,在生命的早期(如婴儿时期),睡眠有助于大脑的发育,但随后,睡眠就扮演了一个全新的角色,即帮助大脑清理垃圾、修复损伤。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困扰科学家几十年的谜团,终于有了答案

具体而言,在2.5岁之前,大脑发育非常迅速。尤其是在熟睡时,年轻的大脑正忙于建立和加强神经元彼此之间的连接。

然而,在两岁半之后,睡眠的主要目的,从大脑的构建转变为大脑的维护和修复,这也是它在我们今后人生中都将扮演的角色。

这也是首次证明,睡眠作用的戏剧性变化,发生在大约2岁半的时候。相关成果于9月18日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科学进展》杂志上。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困扰科学家几十年的谜团,终于有了答案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物学和生理学教授Gina Poe从事睡眠研究已有30多年,也是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她说:“在熟睡的时候,不要叫醒婴儿——因为在他们睡觉的时候,他们的大脑正在做十分重要的工作。”

解开睡眠的奥秘

睡眠时间大致可以分为REM(快速眼动睡眠)和NREM(非快速眼动睡眠)。通俗地说,快速眼动睡眠通常被称为“深度睡眠”,但是,有关深度睡眠的作用,仍然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

为了解答有关睡眠长久以来的疑问,包括神经科学、生物学、数学和统计学方面有专长的科学家团队,利用60多项涉及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睡眠研究数据,对睡眠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研究分析。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困扰科学家几十年的谜团,终于有了答案

他们分析了整个生命发育过程中的睡眠数据——包括总睡眠时间、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大脑大小和身体大小——并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来解释睡眠是如何随着大脑和身体大小变化的。

新的模型将大脑简化为一系列简单的方程式,这些方程式捕捉大脑如何使用能量来处理信息(然后必须对信息进行重组)。然后,研究人员输入了从睡眠时间、代谢率和大脑大小的各种研究数据,这些研究对象还包括从婴儿到青少年的数十名参与者。

通过确定快速眼动和非快速眼动在总睡眠时间中的比例,以及大脑大小等其他因素,研究人员能够使用这个模型来预测它们各自的目的。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的动物在清醒的时候,都会自然地经历一定程度的神经损伤,由此产生的碎片,包括神经元内受损的基因和蛋白质,会累积并导致大脑疾病。

而睡眠有助于修复这种损伤、清理垃圾——本质上也就是在清理大脑,清理掉那些可能导致严重疾病的垃圾。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快速眼动睡眠会随着大脑体积的增大而减少。新生儿50%的睡眠时间是快速眼动睡眠,10岁时降至25%,并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下降。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困扰科学家几十年的谜团,终于有了答案

尤其是在2.5岁左右的时候,研究人员观察到一个突然的变化,即大部分睡眠时间从快速眼动期转变为非快速眼动期,也就是从熟睡阶段,转化到非熟睡阶段。

换句话说,成年人睡眠较少的部分原因是,他们不再需要形成那么多新的神经连接。

而且,这一现象在几乎所有动物中都存在,当所有物种达到相当于人类大约2岁半的发育年龄时,它们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都急剧下降。无论研究对象是兔子、老鼠、猪还是人类,在这一点之前和之后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比例大致相同。

保证足够睡眠,至关重要

“睡眠和食物一样重要,”Poe说,“不可思议的是,睡眠与我们神经系统的需求是如此匹配。当我们睡觉时,我们的大脑并没有休息。

Poe补充说,长期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长期的健康问题,如痴呆和其他认知障碍、糖尿病和肥胖等。所以当你开始感到累的时候,不要和它作斗争——一定要去睡觉。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困扰科学家几十年的谜团,终于有了答案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每晚有规律地睡七个半小时是正常的,当然躺着玩手机的时间不算在内。在一整夜的睡眠中,成年人有五个快速眼动周期,每个周期则可以做几个梦。所以,熟睡的时候多做几个舒服的美梦,你的大脑也会感谢你。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态、进化生物学和计算医学教授、资深作者Van Savage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几乎所有的大脑修复都是在睡眠中进行的。

Savage说:“上大学的时候,我拼命熬夜,开夜车,现在觉得这是个错误。如果能睡个好觉,我就会过得更好。现在当我感到累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睡觉有什么罪恶感了。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困扰科学家几十年的谜团,终于有了答案

理论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Geoffrey West)则表示,通过观察睡眠以及睡眠是如何变化的,你可以洞察到大脑发育的一些真正基础。大脑在睡眠时进行重组和修复,就好比夜间为避免扰乱正常交通而进行的道路维修。

更重要的是,Poe表示,晚上睡个好觉,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良药,而且它是免费的。

更多文章:

admin
Uncategorized

每天只睡5个小时也能精力充沛?大脑处理疲惫感竟如此智能?

在现代社会中,年轻人除了最缺钱,还最缺什么呢?当然是最缺少睡眠了,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也是很大,因此很多年轻人为了拥有自己的空间。经常熬夜早起,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一旦发生睡眠的不足,会造成很多糟糕的后果,那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困到不能自拔。不论是上课或者是开会,甚至有的人在开车时都会睡着。

每天只睡5个小时也能精力充沛?大脑处理疲惫感竟如此智能?

晚上不睡白天崩溃,这是一个普遍的事实。最近十分有名的学术期刊杂志science刊登了一篇关于睡眠的最新研究的文献,而这篇文献则是来自中科院的专家和北京大学知名的脑科研究组,以及中科院的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他们合作揭示了人类困意究竟是在大脑内如何产生的。

首先专家们提前在小白鼠的大脑中寻找到了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能够调控困意,当专家们人为干预去减少这些神经元,果真使得小白鼠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大大的减少——这相当于人类每天可以少睡三个小时,而且还不会犯困。

研究人员在此指出,睡眠行为的核心特征就是睡眠稳态调控也就意味着随着清醒时间的延长,困意是逐渐增加的,困意累积后,最终导致睡眠,而睡眠则是困意被逐渐消解的过程。这其中,困意其实是有一种叫腺苷的分子不断积累有关。腺苷是一种细胞能量分子的副产物,那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清醒的越久,细胞外的腺苷分子也就越多,越多的时候他们与相应的受体就会相结合,从而抑制了神经活动,因此人就会越来越犯困。

每天只睡5个小时也能精力充沛?大脑处理疲惫感竟如此智能?

但是不得不问,大脑究竟是如何调控腺苷分子的释放和积累的?过去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制约,人们了解的不是很多,而在这项研究当中,一位教授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腺苷探针。这个探针能够通过荧光的强度变化来了解腺苷浓度的变化,根据杂志上的介绍,传统的办法只有10分钟才能检测出腺苷的浓度,但是这个新的办法却能够在1/10秒内看到新的变化。

于是几个组的科学家们就利用了这种手段,在小白鼠的基底前脑区,也就是调控睡眠和觉醒的关键大脑组织区域,观察了细胞外腺苷浓度的变化,结果观察到果然和他们所想的一致,这些现象都在告知着人类神经元的活动与腺苷的浓度变化息息相关。

于是科学家团队的另外一些成员则进一步利用钙成像和光遗传学等技术,在这片区域找到了负责调控腺苷释放的两类神经元——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和谷氨酸能神经元。除此之外还有重大的突破,谷氨酸能神经元的活动是引起细胞外腺苷积累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场的各位专家们都提出提问,假设谷氨酸的神经元不起作用或者是少起一些作用,可以判定的是,腺苷的积累就会逐步减少,在这种程度上是否可以减少困意呢?为了检验他们的这种猜测,研究人员又开始人为手动摧毁小鼠基底前脑区的谷氨酸能神经元,他们发现小白鼠清醒的时间果然显著增加了,相比对照组这些小白鼠在一整天内少睡的时间可以高达20%,整个晚上他们几乎从不犯困。

每天只睡5个小时也能精力充沛?大脑处理疲惫感竟如此智能?

科学家们指出,在长时间清醒而积累的困意中,大脑基底前脑缺谷氨酸能神经元果然是出演了这样的角色,因为这些神经元一方面维持和促进了人类的觉醒状态,同时又通过刺激腺苷释放导致了困意的增加。

虽然在目前研究人员们只能采用有创伤性的办法来干预调控睡眠,但不得不说这组神经元提供了一个潜在的靶点,在后来或许可以用于治疗睡眠相关的问题,也许在不久之后,科学家们基于此能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药物,能够让我们更加灵活的去调节自己的睡眠时间,并且避免了很大程度上犯困所造成的危险。

更多文章:

admin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