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学家发现长寿新规律:饭量减少1/3,运动增加2/3,坚持自律
减脂塑形一直是大多数女性所追求的目标,但往往很多人选择的方式方法却并不被提倡,要知道不正确的减肥不止影响着你的身材,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伤害更是想象不到的,而且现在更多的人相比身材会更加重视健康,以此达到长寿。
现在随着生活变好聚餐或是各种聚会也随即增多,这时候的“大吃特吃”反而会给身体增加不少的负担,暴饮暴食的直接危害是消化道出现健康问题,以及消化不良的情况出现。
另外人胃部上皮细胞的寿命比较短,每2-3天就要修复一次,如果上一顿食物在消化道未消化,则下一顿饭充满整个胃,胃粘膜不易得到修复的机会,胃分泌胃液过多会破坏胃粘膜、屏障,出现消化不良症状。长期以来还可能发生胃糜烂、胃溃疡等疾病。
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NIA)科学家茱莉马蒂森及其同事对多项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只需降低进食量,就能延年益寿。
1935年,一项小白鼠实验发现,将进食量降低30%~50%后,其寿命更长,衰老性疾病发病时间更迟。
在为期20年的观察研究中,控制进食量的猴子,死亡率仅为13%,而随意进食的猴子死亡率高出前者近3倍,高达37%。
不只是暴饮暴食,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垃圾食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现代的年轻人常吃一些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导致消化更困难,体内积累的营养过剩,长此下去就会导致肥胖症的出现。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肥胖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硬化等富贵病,并发症可能达到数百种,非常可怕。
有人会说,如果连吃饭都不能尽兴,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其实不然,只有能够克制自己的口腹之欲,活得健康,才会有更长久更持续的乐趣。
饭量减1/3,怎么个减法呢?不是说让大家不吃,而是吃七分饱。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解释,七分饱就是: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科学的节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适量的运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饮食上的改变是做不到均衡的,坚持每日适当的锻炼对于身体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能为爱美的女性逆袭好身材。
水是有记忆的
水是有记忆的,准确的说,结构化水(Structured Water),又称小分子水、六角水是有记忆的。结构化水可以把周围的信息,包括:震动频率、DNA的编码信息等记录起来。我们先看一个视频:
早在1980年,著名生物学家杰克-本尼斯特Jacques Benveniste最先提出”水记忆”概念。一开始引发大量争议。没有人理解水有记忆。
后来,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发现HIV病毒的学者,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 博士开始支持这个概念,并亲自率领团队投身水记忆的研究。
2012年12月,蒙塔尼博士巴黎的实验室团队在收集DNA磁场频率信号时,有了重大发现:携带HIV病毒DNA的水被高度稀释(相当于把一滴水放进9000毫升结构化水)后,仍然能够检测到被稀释前的HIV病毒的DNA完整信息。
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
物理学教授吉塞普-维蒂耶洛(Giuseppe Vitiello)做了类似实验:把水放进一个金属管,外加一层电磁场,播放频率104赫兹的音乐。1小时后,把核苷酸(Nucleotide)添加到水中, 用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凯莉-穆利斯 (Kary Mullis)的生物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技术, 加入DNA的其他碎片成分后, 成功还原了原来的DNA顺序。
这个实验证明:在音乐的震动下,水能保存DNA编码信息。为什么水能记录DNA信息?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
后来量子物理学教授马克-亨利(Marc Henry) 给出了答案:音乐震动后的水变成六角状,六角状的水分子结构,氢键之间形成了一个闭环。频率振动信号,进入这个闭环后,被氢键包围和保护起来,这就是水记忆的原理。
科学家们用另外一个实验证明谁记忆的存在。
他们用432赫兹和528赫兹的音频,分别把两杯水震动30分钟。48小时后用SR770频谱仪对水波进行频率测试。结果发现432赫兹震动后的水,48小时后432赫兹的频率振幅最大!528赫兹震动过的水,也是528赫兹的振幅最大!
表示水在这个频率,与外面的频率发生同频共振。
这证明水能够检测到周围的震动频率,产生共振并把频率保存下来。同频共振的频率48小时后仍然存在。这个实验进一步证明水是有记忆的。
水记忆的能力是医学界的重大发现,到底有什么用途?
医学界正在研究不同癌细胞的频率,希望发现能摧毁不同癌细胞的频率,用特定的水,携带抗癌药精准攻击癌细胞。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詹姆斯-巴尔(James Barl)博士团队发明了一种同频共振治疗仪, 通过15个月无数次试验,从100赫兹到30万赫兹,几乎所有频率都测试过。最终发现能摧毁癌细胞的频率是10万到30万赫兹之间的超声波!他们在白血病细胞上试验,发现10万赫兹的超声波能摧毁白血病的病变细胞。
他们已经找到了癌细胞的同频共振频率,用10万赫兹的超声波把结构化水震动后,用这种水携带杀死癌细胞的药,治疗成本比化疗更低,切副作用非常小,这是癌症患者的福音。
水的同频共振和记忆能力,是科学界的重大发现。开创了数字生物学的新纪元,不但能用于发现疾病,还能借助结构化水,制作分子层面的药物,对某些疾病(如癌症)进行靶向治疗,替代化疗。治疗成本将会大幅降低。
生物制药行业受益最大,这将是人类健康的新希望。
原来水是我们的最佳朋友。
为了你的健康,多喝水。
太突然!德囯刚刚突然宣布!DeepMACT,能够看清全身所有癌症转移灶!
01
德国刚刚宣布的这条新闻,彻底刷屏了!
刚刚来自德国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突然对外宣布,他们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算法DeepMACT,能够看清全身所有癌症转移灶,包括单个癌细胞转移灶。
众所周知,癌症之所以被称为绝症。不仅仅是因为癌细胞强大的生命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它可怕的生长力,转移力,癌细胞只要脱落或粘连到哪里,哪里就会生出新肿瘤。更糟糕的是,这种转移是没有规律,难以抑制的。因此,有90%的癌症死亡是转移导致的。
而今天,人类终于能够第一次看清楚全身所有癌症转移灶,包括单个癌细胞转移灶。
消息一经披露,迅速刷屏了全球科技界、医学圈!
就连世界最顶尖的杂志封面都是用的这项技术。
▲ 封面图片(肺转移):黄色是被抗体靶向的转移位点,红色是抗体漏掉的转移位点
据世界顶级科技杂志,美国《细胞》(CELL)出版社报道,在Ali Ertürk教授的带领下,中国青年科学家潘晨琛博士研发的这项技术,能够让科学家迅速找到转移到全身各处的癌细胞转移位点,效率提高了300倍以上。以往如此工作量,让人类来做可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完成。
▲ 潘晨琛(右三)和Ali Ertürk教授(右四)
更厉害的是,这个技术平台还能显示出哪些转移位点已经被抗体药物结合了,哪些被漏掉了。让研究人员吃惊的是,竟然有23%的转移位点被抗体药物漏掉,这或许也是癌症容易复发的原因之一。
▲ 肺癌转移动图(红色的是小肿瘤)
是的,你没有看错!癌细胞终于第一次彻底全面的曝露在人类的眼光下了。这不仅仅让科学家更好的了解不同癌症的转移特征,更能让研发人员研发出效果更好的抗癌新药。
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这些让人们谈虎色变、闻风丧胆的疾病,或许在不久的未来,将迎来历史性的突破!
日本、欧洲、美国等等国家,全都被这条消息刷屏了;“再见,癌症!”将不再是天方夜谭!
02
一场医学界的巨变即将来袭,所有人都将是见证者!
不仅是“癌症”这样的重大医学难题得到重大突破,前不久生命学、基因学等等核难度的重量级技术也被攻克!
2019年7月20日,以色列科学家宣布:以色列初创公司Aleph农场科技公司,已成功“ 种植 ”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胞生长的牛排”。
据外媒报道,Aleph农场是以色列的一个高科技实验室,科学家首先从活牛中无痛提取几个细胞,然后运用科技的力量,自然“生长”出一块色香味俱佳的牛排。
无需养牛,无需吃草,吃饲料,直接“ 克隆繁衍 ”形成牛肉!成形后的“ 牛肉 ”不但切块后的外观,形状和质地,和真牛肉一致,就连口感也超级一流。
甚至为了证明这一款牛肉的口感,以色列拉玛特甘市的巴黎得克萨斯餐厅的主厨Amir Ilan使用该款牛肉做了一道牛排,食用者最后反应都非常好。
还有人造心脏!
2019 年 4 月 16 日早上,全球第一个完整的人造心脏在实验室正式诞生!
▲人造心脏的全过程
这项技术同样是来自以色列;由特拉维夫大学的一个团队研究人员利用取自病人自身的人体细胞组织,血液;人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心脏。
还有人造血液!
2019年11月4日,日本防卫医科大学突然对外宣布,他们成功开发出了一种“人造血液”!
这种“人造血”,主要由人造血小板和人造红细胞构成。更令人吃惊的是:这种新型的血液,不受任何血型限制!!并且已经在实验兔身上实验成功。
也就是说,今后人们可以无需献血,就能生产出以假乱真的新鲜血液。
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一项又一项历史级别的医学难题,一一被攻克;甚至就连人脑这个以往无人敢尝试的“医学禁区”现在都有人开始尝试挖掘。
前不久,美国科技狂人马斯克爆出一个大料;他们正在秘密研发脑部芯片移植,相关技术也迎来了重大突破:
据马斯克介绍;目前他们已经能够做到,通过一台神经手术机器人,像微创眼科手术一样安全无痛地在脑袋上穿孔,向大脑内快速植入人工智能芯片,从而达到通过 USB-C 接口直接读取大脑信号,并实现远程遥控 控制。
是的,你没有看错!远程控制你的大脑?!
这个有什么用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可能不懂英语,德语,法语,等等语言;通过这个芯片植入大脑;你将可能凭空多出许多这一块的记忆;
也就是说可能一夜睡一觉的时间,你就掌握了五,六门外语;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将这门技术专门应用于“ 国家级人才身上 ”;比如5G人才、人工智能工程师、医学大师、芯片设计师、甚至顶尖科学家身上??
这种情况可能引发的后果,没有人敢想象下去。
人造血液,人造心脏,人造细胞,脑部神经复活,记忆芯片植入。
一个又一个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象的人类生命禁忌,正在一个个被科学家不断打破!
03
人类距离“ 永生不死 ”真的越来越近……
你们还记得五年前;美国最大的科技巨头谷歌发出的那一个惊天预言吗:
——谷歌首席工程师:Ray kurzweil
“在我看来,到了2029年左右,人类会来到一个临界点。每过一年,人类的寿命能够延长一年,这要得益于科学技术到那个时间的发展。
到了2029年左右,人类的寿命将不再是通过出生的日期到活着的时间来进行计算,那时,人类每年所延长的寿命会比已经走完的时间还要长。
到了2045年,人类将彻底改造基因的编程,在这一阶段,人类不仅能做到延缓衰老,更可以返老还童:到那时,八十岁的你,看上去只有四十岁的样子。”
五年前所有人都觉得这简直是个无稽之谈,哗众取宠。
今天你还敢嘲笑吗?!
不久的将来,或许我们将看到这样的场景:
血液!一袋又一袋提供所有人体生命循环、细胞循环的人体生命之水;正在机械化生产,恒温保存,送往各大医院供备用;
大脑!一瓶又一瓶继续维持大脑运转的营养液;一个又一个刺激大脑,加强大脑运转的小仪器;摆在楼下药店门口,就跟现在的摆地摊一样,随时供人购买;
长寿基因!从怀孕开始,到出生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我们的细胞,基因就已经自带长寿基因;那些危害人体的有害病毒、基因,还没出生就已经被剔除;
当这些未来的场景,一一实现;人类或将彻底进入“ 永生 ”!
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从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像今天一样“ 百花齐放 ”;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医学奇迹相继在我们眼前不断诞生!
癌细胞治愈,人造万能血,人造心脏,人造细胞,脑部芯片植入,这些奇迹,只不过是科学进步的一个缩影!
今天发生的一切,其实才刚刚开始!
你的DNA时刻都在断裂,只有睡够了才能修复它
如果你还记得我们此前介绍过“学习会导致大脑DNA裂开”(点击阅读),那么恭喜你等到了它的续集。DNA断裂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它也极具危害。如今,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人类避免这种危害的方法——你我都熟悉的睡眠。也就是说,如果不好好睡觉,你也许就是在变相自杀。
如果将人比作一台依靠电池运行的机器,清醒时的学习、思考和运动等行为和安稳、平静的睡眠则分别对应着放电和充电的过程。类似于在手机上看视频、玩游戏会更快消耗电量,一些活动也会加速人体的“放电”过程,让人更需要休息。
比如当你生病时,你的免疫系统需要与一些病毒、细菌或癌细胞激烈作战;或者你为了考试和工作,脑袋需要不停歇地运转一整天;又或者是你外出活动了一整天……这些时候,你睡觉的时间往往会更长,睡眠也会更深。
当机器没有电时,它就不能继续工作;当身体放完“电”时,你也会感觉到该休息了。与机器不同的是,人体更复杂。虽然你可以在打“鸡血”后继续熬夜、连轴运转,但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当你不愿意按时回到床上时,你的身体就正式进入深度“磨损”状态了。
每个熬过夜的人可能都切身体会过这种“磨损”的代价:身心俱疲,甚至某些部位隐隐作痛,对疼痛的感知力降低,注意力无法集中……很多研究已经证实,在睡眠不足时,我们的大脑首当其冲,它会无法形成新记忆和自我清洁,导致有毒物质在大脑中富集并引发炎症,进一步导致记忆减弱、脑细胞受损。
此外,缺觉还会影响我们的生物钟、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肠道中也会开始堆积有害物质,从而引起炎症。这些效应都在增加人类过早死亡和寿命缩短的风险。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缺少睡眠还会直接导致死亡。看到这里,你是否有个疑问:人为什么需要那么长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天应当睡至少7个小时)?或者从根本上说,人究竟为什么需要睡眠?
需要睡眠的动物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现象:不只是人,所有被研究过的、有神经系统的动物都需要睡觉,小到线虫、昆虫,大到包括人在内的各种哺乳动物。但各种动物需要的睡眠时间差异很大——大象每天只要睡2个小时,夜猴(night monkey,通常在夜间活动)却需要多达17个小时。除了睡眠时长不同,各种动物的睡觉方式也不同。一些动物睁着眼也可以睡觉,例如鸟类和海豚演化出了两个半脑交替休息的方式,可以边睡觉边活动。可惜的是,人没法做到这些。
如果这些有神经系统的动物都需要睡觉,我们可以推测,也许是神经系统中发生的某些改变,促使动物需要睡眠。近期,以色列两所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答案,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上,这一发现或许揭示了生物需要睡眠的一个普遍原因——为了修复神经活动时裂开的DNA。
相比于安静的状态,在日常的活动中,或者在面对更需要脑力的学习、记忆任务或者突发情况时,大脑中的神经元需要更快地表达某些基因。为了适应各种变化,细胞不可能在冗长的DNA链上逐个找到需要表达的基因,更高效的办法是DNA双链直接断开,让大量要用到的基因先表达,并在断裂位点做好标记,过后再进行修复。除了神经元以外,人体其他细胞中的DNA也会由于各种情况出现损伤,也需要进行修复。
虽然DNA双链断裂是神经活动中一个关键且正常的过程,但如果不及时修复,这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这种损伤也称为DNA双链断裂,是最具有细胞毒性的一种DNA损伤,通常发生在癌症、神经退化和衰老等过程中。不过,DNA双链断裂的修复过程十分复杂,需要激活多条信号通路、募集多种酶和蛋白复合体,因而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白天,机体的活动增加,DNA的损伤也会累积,避免这些损伤的危害的唯一办法就是修复它们。但细胞在白天是没有时间的,需要将更多的资源用在其他生命活动上,最后修复工作就拖到了晚上。研究人员发现,为了能让细胞按时进行修复,随着神经元DNA损伤累积,睡眠压力(也称为恒定睡眠驱力,homeostatic sleep drive)会逐渐增加,强迫人去睡觉。在睡眠中,这种压力水平会逐渐下降、回到一个低谷,让我们醒来时感觉全身放松,充满活力。
斑马鱼也要睡觉
睡眠压力的来源有很多。如上文所述,当免疫系统、神经元和体细胞工作一段时间后,人体内有毒的代谢物和神经系统损伤都会增加,导致睡眠压力增加。在新的研究中,科学家研究了斑马鱼的睡眠活动,证实了斑马鱼在清醒时,DNA双链断裂数量会逐渐增加。
他们发现,在经过一天的活动后,斑马鱼单个神经元中DNA双链断裂位点的数量会翻倍。随后,他们给斑马鱼喂食了一种神经惊厥剂——戊四唑(可以导致神经元异常兴奋)。仅3个小时之后,斑马鱼DNA的断裂位点数量就增加到了活动一天后的水平——也就是说,神经元越容易兴奋,就越容易感觉到累。
研究人员发现与刚睡醒时(ZT4)相比,斑马鱼活动一天后(ZT14)的γH2AX位点数明显增多,也就是说DNA双链断裂数量增多。图片来自原论文。
正常情况下,在休息10小时后,断裂位点数才会降到较低的水平。暴露在戊四唑中后,这些斑马鱼需要的睡眠时间会增加。除了清醒时间更长和神经活动更兴奋外,当斑马鱼暴露在紫外线(可以损伤DNA)下时,它们也会需要更多的睡眠。
相比之下,如果只休息2个小时或者4个小时,斑马鱼DNA上的断裂位点数只会略微降低。在这种睡眠被剥夺的情况下,不仅DNA的损伤会增加,DNA损伤也会无法修复,也就是说DNA结构的溃败会越来越严重。
在沉睡中修复
生物想要继续生存下去,DNA的修复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但面对千疮百孔的DNA,修复过程从哪里开始呢?这时,DNA在断裂位点留下的标记就发挥了作用。在染色体中,DNA双链缠绕在组蛋白上,在每一次双链断裂时,一种组蛋白——H2AFX——都会被磷酸化,变成γH2AX。通过观察γH2AX,科学家就能知道斑马鱼DNA的断裂情况,也可以依此来判断修复情况。
他们进一步探究了DNA修复过程的细节,发现在夜晚,当斑马鱼睡觉时,参与DNA双链断裂修复的两种蛋白(Rad52和Ku80)才会明显增加,开始紧锣密鼓地修复DNA。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修复DNA,染色体的活动也会增加。如果染色体活动被抑制,DNA损伤得不到及时修复,斑马鱼的睡眠时间就会延长,而且整个睡眠周期都会发生改变。
清醒和睡眠的循环:白天神经元的DNA损伤增加,留下标记,导致睡眠压力增加。晚上,染色体活动增加,Parp蛋白募集修复蛋白,促进DNA修复。
这些生理过程都与一种DNA损伤检测因子——PARP-1——有关,这个分子在多种生物体内高度保守。它是DNA结构稳定的维护者,能促进受损的DNA单链或双链的修复,保障细胞的生存。根据研究人员的观察,在白天,表达该分子的parp1基因会大量转录,增加睡眠压力。由PARP-1控制的信号通路会在白天不停地给大脑发信息,提醒它休息。到晚上,你开始休息后,parp1转录产生的mRNA会大量表达PARP-1,这些分子会通过募集修复蛋白的方式,促进DNA修复。当抑制parp1表达时,生物需要的休息时间会更少,但与此同时,DNA修复过程和染色体活动都会减少。
更多清醒时间的代价
咖啡因为什么能让我们更加清醒?根据一项发表于1990年的研究,咖啡因能在抑制DNA修复的同时,增强神经活动——也就是说,我们更有精力了,但后期或许需要更多的睡眠来补偿。
研究人员表示,实验中用到的幼年斑马鱼的神经系统虽然很简单,但和更高等的脊椎动物(包括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能用于解释动物需要睡眠的普遍原因。除此之外,PARP-1还能影响人的生物钟,在长期记忆的形成中也具有关键作用。而在睡觉时,染色体的活动不仅能促进DNA的修复,也和神经元的可塑性、记忆的形成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睡得好能帮助我们记住新学的东西,身体也更健康。
可以说,我们每一次思考、行动和激动等,可能都在让我们的DNA冒险,让自己面临衰老和疾病的威胁。但随之而来的一场安逸、平静的睡眠,能让裂开的DNA重新拼接,将我们拯救回来。这些过程周而复始,而我们只感觉到自己在慢慢长大、变老。
如果你已经学废了,那就好好睡一下吧。
“熬夜变笨”被科学证实:你的身体正狠狠报复你
你的大脑,在睡着后被悄悄清洗!
波士顿大学科学家一项成果登上了Science,科学家们拍下了大脑在睡着后的自我“洗脑”过程。
红色的血液会周期性流出大脑,蓝色的脑脊液趁机涌入,清除“毒素”,包括导致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但并不完全等价)的β淀粉样蛋白。
而这只有在睡觉时才能实现。
如果你在熬夜,脑脊液是没办法涌入清除“毒素”的。
“熬夜会变笨”是真的!
熬夜变笨被证实
人的睡眠分为三个阶段,浅睡期、快动眼睡眠期(REM)、深度睡眠期。
脑电图会显示人的睡眠状态阶段;核磁共振机会测量血氧水平,显示脑脊液的进出量。
实验发现:只有睡着时,血液才会大规模、周期性地流出大脑,这时脑脊液也才会趁虚而入,进入大脑清洗β淀粉样蛋白等。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在好好睡了一觉后觉得神清气爽。
睡眠期间,神经元会同步活动,让大脑血氧浓度呈现周期变化。
人们睡着时,脑脊液涌入大脑
而人们没处在睡眠中,大脑里的血液也不会大规模周期性流出,脑脊液没办法占领大脑,自然也无法进行“毒素”清洗。
醒来时,大脑里血氧浓度大周期变化消失!
不止如此,波士顿大学的研究还帮助发现:衰老如何影响人在睡眠时血液和脑脊液的流动。
随着实验深入,也会为预防、治疗老年痴呆、自闭症等疾病提供新思路。
熬夜的后果
你真的承受不起
被熬夜摧残的年轻人,不止“变笨”那么简单。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成年人失眠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
90后的睡眠状况更糟糕。
调查显示,有六成90后存在睡眠问题。
我国有约1.74亿90后,按照这个比例,有约一亿90后,都睡不好觉。
我国每年有55万的人口死于猝死,患有各类睡眠障碍的人有38.2%。
武汉一男子为了追剧,两天三夜不睡觉。几天之后恶心、头晕,一头栽倒在地。
他发现自己听不到声音了。到医院检查之后,被诊断为左耳突发性耳聋。
医生说,睡眠不足容易导致内耳供血不足,从而影响听力,突发性耳聋的病人,大多都经常熬夜。
就像是在身体里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平时可能并不觉得健康受到了多大威胁,但熬夜多了,也许哪一天就会爆发,毁掉你的生活。
广东一家医院收治了一个仅有24岁的脑出血病人。
他经常熬夜,感觉头昏脑胀,一天下班回到宿舍,感觉要丧失意识之前,用尽力气给表弟发了条短信求救。
当表弟和救护车赶到他家里时,他已经完全昏迷。
经诊断,他患上致命的脑干出血,还伴有轻度梗阻性脑积水,医生后来只能为他进行脑干血肿清除术。
医生在为其进行手术 来源:南方都市报
美国《睡眠》杂志的研究显示,剥夺睡眠时间,大脑会产生类似于脑部受到撞击时的化学物质,所以晚上没睡好觉就头疼不是没道理的。
在大脑紧张工作时,细胞间隙中积累的废物就会一直堆积,只有在睡眠时间,这些废物才能被清除。
就像是做家务,我们会把收拾房间放在没有工作任务的周末,如果一个月不打扫,家里就会不适合居住。
若是长时间不清理大脑的废物,后果会严重得多。
不仅是头脑不清醒,各种精神疾病都可能找上门来。
“舍不得睡”是心病
很多人睡眠不足,其实是主动选择熬夜。
白天工作学习压力大,不满意自己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所以总想着能在半夜偷点时间,找补回来。
好像只有熬夜的时候,才有自己的空间,才能感到一种满足感。
但这种让自己内心满足的心理仪式是无用的。
首先,明知道该睡了却迟迟不肯放下手机,是一种拖延的表现。
简.诺克在《拖延心理学》中认为,拖延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复杂的心理问题。
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气急败坏像小孩子一样“耍赖皮”:我就是要刷手机到困得不行才去睡。
这样的做法会大大削弱一个人的自制力。
更重要的是,它非但不能让人得到安慰,反而会加重焦虑。
第二天总有既定的工作日程,而前一晚的休息欠佳,精力势必会受到影响。
惧怕第二天的到来,到了晚上接着用推迟睡眠时间来掩盖焦虑。力不从心的是,第二天如约而至时,自己早已没了力气承担晚睡的种种后果。
心理学中有种疾病叫DSPD——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这是一种慢性睡眠紊乱,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强迫性晚睡,与失眠患者不同,DSPD患者入眠后,照样会进入深度睡眠。
但对于需要按时工作生活的人,它就如绝症一般。
这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病症。患者常常在工作日晚上让自己少睡,但要在周末补回来。这样的“补觉”,更加强化了睡眠相位后移。
后果就是总比想象中更晚睡、也更晚起,早晨起床越来越难;长期缺觉,心脏供血不足、耳鸣、脸色蜡黄……整个人都不在状态。
在有记载的DSPD病例中,近半数患者还有抑郁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
如何应对晚睡强迫
多数年轻人的缺觉,还得从调整心态开始。
睡眠,应该被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
1、制止恶性循环,从早起开始
调整时期,就算睡得晚,也要求自己七点起。因为白天精力不够,自然能制止当天继续熬夜,连续几次固定了起床时间,会让人把生物钟调到健康状态。
但这只是最简单粗暴的一种做法,正常的作息,不是困了就睡,而是要养成到点习惯性觉得困、想睡觉,从而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为了刺激自己,可以选择把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安排到第二天早上。
2、强制转移注意力
睡前逼着自己关上手机、电脑,给自己五分钟,闭上眼睛,让脑袋处于空白状态。
你可能会觉得百般无聊,但进入浅眠状态后,放心去睡就没那么难了。
3、运动或放松
运动过后一段时间内人会比较兴奋,但经过适量的运动后,人体会产生需要休息的信号,对助眠有很大帮助。
4、学会取舍
熬夜其实是一种用健康赊债的赌博行为,心里应该有一杆秤,可以衡量哪边的价值更高。
晚上就是用来休息的,不要觉得“偷不到”的时间就被浪费掉了。
村上春树有篇超短篇小说《眠》。
书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位连续失眠17天的全职家庭主妇。
“失眠起源于一个梦,梦里一个身着紧身黑衣的老人举着水壶往‘我’脚下不停倒水,而‘我’却不能动弹。”
她看了一本有关睡眠的书:“人这东西不知不觉之间形成自己行动和思想的倾向,而一旦形成便很难消失,除非发生非同一般的情况。
换言之,人是活在此种倾向的囚笼里的,而睡眠恰是对这种倾向的偏颇加以中和、调整和治疗。”
“我一个人闷在这小箱里,哪里也去不得。”
那些晚上不肯睡觉,似乎要紧紧抓住什么东西的人,又何尝不是呢?
困不困,是生理机制问题,而熬不熬夜是心理机制问题。
现实中的我们被心里的焦虑控制,肉体和意识分离,却没有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就像被闷在盒子里,日复一日,恶性循环。
那还等什么?从现在开始,放下手机,早点睡哦!
《细胞》封面重磅:我们可把RNA想得太简单了
在对人类基因组进行解读后,科学家们曾大失所望。自诩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基因组中居然只有区区两万多条基因,没比不起眼的果蝇多多少。在编码DNA的序列之外,更有约98%的基因组意义不明,看似没有任何作用。为此,也有人说我们的基因组里都是“垃圾DNA”。
然而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曾经的目光短浅。即便基因组中的不少序列并不编码蛋白质,但相应产生的RNA却有着自己不可或缺的功能。先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指出非编码RNA参与了大量基因的调控,控制基因的开关,缔造了各式各样的细胞。而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封面论文,则揭示了RNA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在细胞核内划分不同空间,影响DNA之间的接触,异染色质的组装,以及基因的调控。
这项研究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Mitchell Guttman教授课题组。其官方新闻稿对该研究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假设人类的细胞核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图书馆,两万多条基因就类似于两万多本书。就像在图书馆中,主题接近的书要放在一起那样,在细胞核里,不同的基因也需要在空间上进行整理。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将人类一个细胞内的DNA首尾相接,拉成一条直线,可以长达数米。而细胞核内的空间,却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这些基因要如何在狭小的空间里整理到位呢?又比如,当细胞需要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细胞内的元件又要怎么配合到位,找到合适的基因呢?
答案可能就在RNA上。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特殊的工具,能看清细胞核内的RNA。具体来说,这种工具能给不同位置的RNA打上不同的标签。事后,只要回溯这些标签,就知道RNA原本在细胞内处于什么位置。
▲本研究的图示(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而实验结果令人惊讶。利用这一工具,科学家们发现细胞核的空间里,存在由数百条非编码RNA搭建出的一个个“人工岛”,将细胞核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这些特殊的RNA还会招募其它关键调节因子,将它们聚集到一个精准的范围内。回到前面的比方,这些RNA就好像是图书馆里的书架,将细胞核里的信息整理到位。
“这个工具改变了我们看RNA世界的方式,” Guttman教授说道,“这就像开发一种新的显微镜那样,你能够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东西。发现RNA与空间组织之间的关系,只是冰山一角。未来我们将找到更多数据。”
▲细胞核内充斥着由非编码RNA组成的“人工岛”(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Credit: Courtesy of Inna-Marie Strazhnik)
研究人员们指出,理解遗传物质在空间上如何组合,是理解生命的关键一步。相应的,如果细胞核中的空间组合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引起多种疾病。未来,他们也计划对比健康细胞和疾病细胞的细胞核差异,了解它们在空间组成上是否具有不同,从而理解细胞核内的空间结构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
[1] Sofia A. Quinodoz et al., (2021), RNA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spatial compartments in the nucleus, Cell,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10.014
[2] The Vast Little Library Inside of Your Cells,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21, from 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the-vast-little-library-inside-of-your-cells
他们调查了10个“光吃不胖”的人一个月,发现了他们保持身材的秘密
你能想象吗?别人“火锅米饭大盘鸡,体重只有 87”,而你“动感单车普拉提,体重飙升 20 斤”,当你在健身房吭哧吭哧减肥时,有人却在一脸苦逼地搜索怎么增肥。
@莫西:此处应@我室友,她一天吃六七顿都不带喘的,吃了睡睡了吃,体重就是没啥变化,我深深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不公平……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难道他们就是传说中的怎么也吃不胖的“瘦子体质”?
BBC 有个纪录片《瘦人为什么不发胖》,找来了 10 个号称吃(招)不(人)胖(恨)的志愿者进行为期 4 周的暴饮暴食实验,来研究他们是不是真的吃不胖,这些人最胖能长到多少斤。
开始实验前,志愿者还不忘秀一波“吃很多但不胖”的操作。
研究人员要求他们每天吃的食物是汉堡、薯条、奶昔、蛋糕、芝士,还有各种巧克力糖果……
4 周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这 10 个瘦子志愿者都胖了!增重最多的是一个月重了 9.5 公斤!
是的,“怎么吃都不胖”这种事根本不存在。要么是根本没吃多少,要么是活动量比较大。
姐妹们下次遇到说自己“狂吃不胖”的朋友,可以拿这篇报道去怼 Ta 了。
在这个实验中,BBC 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些号称“吃不胖”的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饮食习惯:吃饱了就不会再吃任何东西。
他们虽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其实吃的并不多,日常饮食所摄取的只是人体需要的热量,并没有过度饮食。
另一类人则相反,他们吃饱了也没有饱腹感,会继续吃零食甜点,摄入了超出身体所需的热卡,长此以往体重就会增加。(这说的是不是就是你)
这就很令人羡慕了啊!为什么有些人就能控制住食欲呢?真正的原因在于——基因。
研究发现,身体质量指数(BMI)偏高的人,体内往往携带一种 FTO 基因的变体,科学家称之为“贪吃基因”,它就是导致体重不停飙升的“罪魁祸首”。
所谓“贪吃基因”,并不是说携带这个基因的人就爱吃东西,而是和体内能量的代谢有关。
研究人员找到了贪吃基因 FTO 导致体重增加的原因:该基因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如 AA 和 TT),携带 FTO 其中一种基因型的人在进食后常常没有饱腹感,因此容易摄入过量的热量[1]。
所以有时控制不住食欲真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因为你身上的“贪吃基因”在作祟。
除了这些,肠道菌群对胖瘦也有影响。
2013 年《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把瘦子和胖子的肠道菌群分别移植到不同小鼠体内,给它们喂食同样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
结果发现,带有“瘦菌”的小鼠仍然保持正常身材,带有“胖菌”的小鼠却长胖了。
原来,瘦子体内天然有一种叫“多形拟杆菌”的特定菌群,能抑制肥胖,所以吃不胖!后来,这群长胖的小鼠吃下带有“瘦菌”的便便,也成功减肥[2] (天生的羡慕不来,后天的“吃屎减肥”咱下不了嘴啊~)
当然,粪菌移植不是让你真的吃“便便”,而是从健康人的大便里面提取有益细菌,移植到病人的肠道之内。
此外,人的体型胖瘦,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还和摄入、消耗的差有关。
基础代谢率高的人,即使运动量不大,身体也会消耗较多的热量。
饮食结构的不同也起到一定作用。有人吃得多,但如果大多是蔬菜水果,摄入热量也不一定高;有人虽然吃得少,但全是高脂高糖食物,热量也未必低。
不过,如果出现吃不胖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要检查一下是不是有疾病的潜在影响,如甲亢、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厌食症等。
1、甲亢
甲状腺激素是负责人体代谢的重要激素,甲状腺激素增多,人体代谢就快。
2、糖尿病
糖尿病多尿多饮多食,人却显得消瘦。
3、消化系统疾病
如肠激惹综合征、消化不良、慢性肠炎等。虽说胃是正常的,甚至可以吃很多,但进入身体的热量很少,所以不会发胖。
4、神经厌食症
这类患者以女性居多,要减肥,吃了又后悔,于是就采用手抠嗓子的方式催吐,把刚吃的东西吐出来。
这样食物基本没有吸收,人会越来越瘦,最后导致重度营养不良。
此外,一些恶性肿瘤、结核病、慢性感染也会导致消瘦。
还有一些免疫性疾病导致患者慢性发热,或服用了降糖药二甲双胍,也会导致体重下降。
SO,不用羡慕那些怎么吃都吃不胖的朋友。
在我们喊着要减肥的时候,世界上有些人正渴望着长胖!毕竟有些女生和男生是真心觉得自己太瘦了不好看,还会被对象嫌弃硌得慌……
想“长胖”的瘦子们,请继续往下戳——
其实觉得自己胖和瘦都是主观印象,像得了“神经厌食症”的患者,瘦成皮包骨也依旧觉得自己是个胖子。
要判断你是不是真的瘦,其实很简单,这个公式可供参考——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²)
测试结果低于 18.5 的朋友属于体重过轻;BMI 在 25~29.9 为超重,≥30 为肥胖[3]。
但要提醒大家,计算结果只能作为参考,这个指数没有计算人体肌肉含量。
所以对于运动员、军人、长期健身者等肌肉占体重比例更大的人,BMI 指数也可能超标,但实际上并不是肥胖而是健壮。
这跟个人体质有很大关系,胖子减肥不容易,其实瘦子增重更不容易。
增重不是简单地发胖,而是指肌肉组织的增长和皮下脂肪层的必要堆积。
人体科学健康的增重方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首先,每天必须额外摄入 500 千卡(一卡等于 4.2 焦)热量,1 周的体重增加数控制在 1 公斤左右。
年轻人增重,每天的热量达到 2000-2000 千卡即可。如果一日三餐摄入的热量达不到以上标准,那就请君努力加餐饭,多吃一两顿也无妨。
其次,摄入热量的分配必须科学[4]。
均衡饮食,改变进餐程序:一日三餐要按时吃,从小到大妈妈的谆谆教诲,你都听进去了吗?
三餐营养素分配合理,热量分配应该是早餐、午餐、晚餐各占 1/3。
进餐时,先吃浓度高、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再吃其他食物。
增重人群可少量吃点零食,采取均衡饮食及渐进式地增加食量,避免强迫性的供给,破坏食欲。
睡眠充足,睡前不需要补充高热量饮食:增加体重人群除了保证夜间充足睡眠外,最好有 2 小时左右的午睡,这不仅仅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给生长激素以充足的生成时间。
对一般人群而言,睡前不主张吃高热量饮食,因为多余热量可能转化为脂肪。
调整食物结构:增加能量物质的摄入量,增加主食数量,减少副食数量;
多吃动物蛋白质(如鱼、肉和蛋),可多选择淀粉和糖分含量高的食物,还可选择毛芋头、马铃薯、藕、木薯、竹薯、山薯、番薯、菱角、果汁、果酱、蜂蜜和各种新鲜水果,特别是南方水果,如桂圆、荔枝、芒果、菠萝蜜和香蕉等。
保持心情愉快,运动适度,持之以恒: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别想着工作了。
想要获得理想和健康的体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不行哦,每天坚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锻炼(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周至少 5 天合计 150 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不仅有利于改善食欲,也能使肌肉强壮、体魄健美。
参考文献:
[1] Frayling TM, Timpson NJ, Weedon MN, Zeggini E, Freathy RM, et al. 2007. A Common Variant in the FTO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Body Mass Index and Predisposes to Childhood and Adult Obesity. Science 316:889-94
[2] Claudia Wallis. How Gut Bacteria Help Make Us Fat and Thin[DB/OL].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ow-gut-bacteria-help-make-us-fat-and-thin/,2014-06-01.
[3]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
[4] 于荷.“天生”吃不胖或是亚健康[J].中外女性健康(上半月),2014, (9):29-40.
与癌症扩散类似?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元凶”
萨马兰奇体育频道11月11日报道法媒称,科学家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脑部病程原因。
据法新社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认为:会引起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认知能力下降的有害的蛋白质簇早年在大脑不同区域形成,然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日积月累。
这篇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报告利用人体实验数据,对导致这种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分子过程的速度进行了量化表述,最终可能对科学家设计治疗方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还颠覆了长期持有的理论: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主要是由分布在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蛋白质簇的“连锁反应”引起的,就像实验室鼠的研究发现的那样,研究人员以为人也一样。
剑桥大学化学家乔治·迈斯尔、论文首席作者告诉记者:“两样东西兼具才让这项研究成为可能。一是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PET)扫描提供的非常详细的数据以及我们整理综合的各种不同数据集,另一个是我们过去10年间创建的数学模型。”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利用将近400件取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尸体解剖的大脑样本以及100件跟踪患者tau蛋白聚集情况的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扫描图。tau蛋白是引起阿尔茨海默病的两种关键蛋白之一。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过程中,tau蛋白与另一种叫做β-淀粉样蛋白的蛋白聚集成团块,引起脑细胞死亡,导致大脑萎缩。
这反过来又导致与此病相关的记忆丧失、性格变化和生活无法自理,影响着全球4400万人。
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研究发现一个区域出现蛋白团块聚集,然后扩展到整个大脑,与癌症扩散非常相似。
最新研究表明:虽然可能发生这种扩散,但是事实上这并非是疾病进展的主要原因。
迈斯尔说:“一旦我们有了这些种子,即大脑中聚集的一个又一个小块,数量就会迅速增加,这个过程控制着病程加重速度。”
以新冠疫情类比,就是国家之间的旅行禁令,对于阻止病毒传播基本上是无效的,因为病毒已在试图消灭它的国家内部复制。
研究团队还确定了蛋白团块聚集数量翻倍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年。迈斯尔说这个数字“令人鼓舞”,因为它说明大脑神经已经擅长对抗蛋白聚结了。
“也许我们稍加改善就能大大延缓病情开始加重的时间。”
阿尔茨海默病按照所谓的“布拉克病理分期”进行分类。研究团队发现:从首次出现明显轻微症状的第3期到最严重的第6期,病情发展大约需要35年的时间。
如果蛋白团块聚集大约5年翻一倍,那么35年时间就变成了128倍。迈斯尔说,这种指数型增长“解释了为何病程需要这么长时间,然后病情往往迅速恶化”。
研究团队下一步准备利用同样的方法研究额颞痴呆和创伤性脑损伤。
英国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的萨拉·伊马里西奥在一份声明中说:“Tau蛋白是大量不同类型痴呆病的致病元凶,探究这种蛋白在诸如额颞痴呆这类疾病中的扩散方式是有道理的。”
“希望这项研究与其他研究一样,有助于聚焦制定未来tau蛋白靶向疗法,从而增加延缓疾病进程的可能性,造福痴呆症患者。”
全国2.45亿患者,每5人就有1人患病,面对“无声杀手”如何防护?
年纪大了,家里也有血压计,没事量一量~
日常监测血压是好事!要知道啊,高血压会引起身体的不适、造成危害,还会显著增加罹患心脏、大脑、肾脏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的风险。
为啥血压对身体的影响这么大呢?它有什么含义吗?
血压,这个指标有什么含义?
我们身体内的血液是在不停地流动的。血压,就是对血液流经动脉时产生的压力的度量。心脏的泵血是血液流动的原动力。当心脏收缩时,大量的血液被泵入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产生的压力就是收缩压,俗称“高压”。
当心脏舒张时,受到高压力而膨胀的大动脉弹性回缩,使血液仍能继续向前流动,但压力下降,此时的血压就是舒张压,俗称“低压”。
血压的高低与心脏泵血的血量和血液流过动脉的难易程度有关。当血管变得狭窄或硬化,又或者心脏泵血量增加,这时血压就会升高。当血压升高到一个不健康的水平时,也就是140/90mmHg,我们就将其定义为高血压了。
如何预防高血压?
限制钠盐摄入:钠盐摄入过多,高血压的风险增加,长期限盐可延缓血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速度。我国平均食盐摄入量超过9g/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日。
减轻体重:超重和肥胖可促使血压上升,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腹型肥胖可能与高血压有更强的相关性。建议超重和肥胖者减轻体重。
适量运动:运动可降低交感活性、缓解紧张情绪、减轻体重,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建议根据自身条件适量有氧运动、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
戒烟:吸烟可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建议戒烟。
戒酒:大量饮酒使血压升高,不饮酒对健康最有益。推荐高血压患者不饮酒。目前在饮酒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戒酒。如暂时无法完全戒酒,应尽可能减少饮酒量。
保持心理平衡: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抑郁状态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负面情绪。必要时积极接受心理干预。
杂粮知识|五谷杂粮之最知识,你知道多少?
我们都知道吃粗粮对身体好
其实吃粗粮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养生学问。
怎么吃?吃什么?
接下来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杂粮之最知识,你知道多少?
糯小麦
糖尿病克星君
糯小麦中支链淀粉含量高,而支链淀粉在体内不容易被分解,能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黄小米
湿热养胃君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黄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荞麦仁
视力血管软化君
荞麦仁具有清理肠道的作用,因此民间称之为“净肠草”。平时在食用细粮的同时,经常食用一些荞麦仁对身体很有好处。但是荞麦仁一次不可食用太多,否则易造成消化不良。
糯米
食欲君
糯米与山药熬粥,可强健脾胃。对哮喘、支气管炎等慢性病患者及恢复期的病人和体虚者来讲,都是一种很好的营养食品。
黑小米
睡眠君
黑小米富含易消化的淀粉,进食后能使人产生温饱感,促进人体胰岛素的分泌,进一步提高进入脑内色氨酸的数量,所以睡前半小时适量进食黑小米粥,能助人入睡。
薏米
美容君
薏米可以促进体内血液和水分的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等作用,并可帮助排便,减轻体重。但其性凉味甘,大便燥结、小便多者、孕妇不宜吃薏米。
燕麦仁
健康粗粮君
燕麦甘凉、怯烦养心、降糖补阴、美颜美容,且矿物质含量高,是针对三高人群的功能性食品。